微信有个功能,就是对好友进行标签分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定义将你的好友分成不同的组。刚开始微信好友不多的时候,都懒得贴标签,后来随着微信上加了越来越多的人后,渐渐感觉不进行分组真的不方便。而这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分了组,发朋友圈时就可以设置分组可见了。
有段时间,工作上异常的不顺心,还整天加班,做的项目也因为各种原因延期,一个人在这诺大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于是只好发朋友圈诉说自己近段时间来的苦闷。那时候我还没对朋友圈分组,我爸妈看到了我这条朋友圈,立马就发微信语音询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工作上不开心?一个人在外面打拼,如果太累就回老家吧,回老家找份公务员的工作,这辈子都不用愁了。
我听了语音,觉得这个世界,哪怕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也可能只是你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不懂你苦苦坚持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意义,他们也不懂你为了逃出那个落后世俗的边城小镇,宁愿在大城市挣扎着也不愿回去,他们更不懂,朋友圈一条有点丧的动态,其实只是你这段时间觉得有点累想要发泄而已。
于是,从那天起,我把我爸妈进行了分组,每逢要发那种不适合父母看到的动态时,我总是选择屏蔽他们。相反,工作上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就,亦或者辛辛苦苦靠每晚加班获得加薪的时候,我会选择让他们看到。我觉得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的世界,但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我宁愿假装自己出门在外过得很光鲜亮丽,也不愿他们看我的背地里无数个加班的深夜里,偷偷掉下来的眼泪。
朋友圈分组,从某种意义上,是人性的影射。
我们希望别人看到我们想展示的一面,那些不愿意揭开的伤疤,我们都不想让别人窥视到,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舔舐着自己的苦痛。
我有个朋友,叫她小A吧,她和我有一个共同的好友,叫C。有一天我遇到C,我们突然聊起了小A,C在聊天时跟我说,她最近看到小A出去旅游发的朋友圈,真是羡慕小A的生活啊。我当下愣了一下,只是笑笑的点头表示附和。后来我回去翻了小A的朋友圈,并没有看到她近期有发过旅游的朋友圈,我恍然间明白,她对我和C进行分组了。
我认识的小A,从来不发自己去哪里游玩的动态,相反的是,因为我跟她认识的比较久,反而知道她其实过的十分不易。家里年迈的父母亲在家务农,她是长女,下面还有个弟弟在读大学,她一个人在这个城市工作生活,除掉租房等等一切生活的日常开销之外,还要寄钱回去给父母。她那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实际上已经让她过得捉肘见襟,而那次旅游,是她工作几年来唯一一次出去旅游。我猜想,有可能小A只是把这唯一一次旅游的照片,分成不同时间发而已,这才让C有种觉得小A经常出去旅游的错觉。
不管是假装自己到处旅游的小A,还是假装自己过得很好的我,我们都是同一类人。一个人,哪有永远没有悲伤难过的时候,我们希望懂我们的人,可以看到我们的不易,那些不懂我们的人,你撕扯掉伪装的外衣展示给他们看,到最后反而成了别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