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小记(四)

中午吃饭的时候接到父亲电话,父亲说:“闺女,你买的是什么水果,怎么那么硬,我用刀切都切不动。”“爸,那是芒果呀,你不认识吗?商家前天才从树上摘下来的,得放几天才能吃的”我回答父亲问题时,心里有些愧疚,恨自己平时怎么都没买过芒果给父亲吃,八十岁的父亲连芒果都不认识,真该给自己打脸。

父亲在戒烟戒酒之前是不喜欢吃零食和水果的,就这几年才偶尔吃一点,我家乡小镇超市很少卖热带水果,只卖些苹果、香蕉、桔子、橙子、葡萄之类的,因为离县城近,条件好点的人家都去县城买。

我女儿听到我和父亲打电话,便说,外公之前不喜欢吃水果的,现在惹喜欢吃,我会每个月在网上买了寄回去。

到了晚上,女儿对我说:“妈,我给外公、外婆买了橙子、燕麦面包和奶粉,这些都适合老人吃的。”


“好的,你现在有工作,成家了,是该孝敬外公外婆的,你二三岁时,都是外婆带你,外公每天从集市收摊回家,经过我的店门口,,就把你放在自行车栏杆的小椅子,带你回外婆家,傍晚又送你回来。”我说这段话时,女儿笑笑地回我:“两三岁的事,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六七岁时在外婆家的事,外公特别喜欢我,外婆无论到哪,都把我带在身边,也和村庄上的婷婷、林林、弯弯、娇娇、一起玩,玩泥土、过家家等游戏,常在她们家吃饭,外婆家左邻右舍我都在他们家吃过饭。老爹爹(爷爷)怕我到池塘边玩水,常跟在我身后……”女儿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虽然她的童年缺少父爱,但是我的父母视她为掌上明珠。

女儿在家乡读了学前班和一年级,九岁时,我带她来到了上海,因为上海的课程和家乡的课程不一样,上海一年级就学英语了,女儿九岁从一年级开始读起。

来上海后,我每年至少带女儿回家乡一次,后来我大女儿在家乡读完中学,也来上海了,我们娘儿仨个终于在一起,曾经思念的种子也开成了一朵朵小花,大女儿曾在wei企上过班,后来结婚成家,生有一儿一女,在家当了全职宝妈,女婿是上海人,对我大女儿也很好,小女儿也成家立业,在政F部门上班,和我生活在一起,我退休后,在家帮她带孩子。

俩个闺女对我父母和我都很孝顺,每次回家乡给外公外婆买吃的用的穿的,还给老人零化钱。

想来,外公外婆对她们的疼爱,孩子们懂得知恩图报,我心里也欣慰。

那时,我小女儿随我来上海后,大女儿在家乡读书基本都是呆在我父母家,父亲在集镇上做生意,家里生活条件都不错,大女儿在家乡时除了没有我的陪伴,生活上也没受过苦,17岁时,就来到上海,在我身边呆了一年,18岁时,开始在厂里上班,直至后来成家,养儿育女。

想起曾经的点滴,我的父母为我和我的孩子们付出了太多,今生都难以报答。

而我们留给父母的是一个越走越远的背影,如今我的父母老了,我也往六十而奔,孩子们都过了而立之年,岁月无情地流失,我对父母的回报是那么地渺小,人过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顾了老人顾不了小孩,好在父母身边有大妹妹在家,我只能自私顾小外孙,正如当年我的父母顾及我的俩女儿一样。

那时我的爷爷生活在父母身边,他们也非常孝敬爷爷,爷爷一生没有生养自己的儿女,我母亲是爷爷领养的女儿,父亲是上门女婿,但是,我的爷爷待他们似亲生儿女,而我的父母待爷爷奶奶也似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二位老人都是无病善终。

爱是绵绵不绝的源泉,从老一辈一代代相传,愿我的父母和大家族的每个人都平安、健康、喜乐的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