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这本书英文名叫作《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但是这本书不是一本佛教的书,它是一个进化心理学的书。作者罗伯特·赖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证什么是佛陀最本质的教育。听完之后我有两点启发。
1.三法印——无常、苦和无我
什么是无常?
无常就是变化。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不变。当我们相信这件事情的话,我们就是接受了无常。
什么是苦?
没有人因为买了一个大房子,就不需要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是在买之前这样想。但是买完以后,就需要更大、需要更好的装修。有了更好的装修,还需要名画,还需要更好的瓷器等等。
什么是无我呢?
人们最难接受的是“无我”这个概念,明明感觉到自己,摸也能摸得着,我们饿了,我们能吃东西,我的名誉,我上电视了。这都是我们。怎么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无我”?
泰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僧人,叫作阿姜查。阿姜查曾经讲过一句话:如果你单纯通过“理性”来理解“无我”,“你的脑袋会爆炸”。
但是作者在这本书里边,希望我们能够通过理性来理解什么是“无我”。
无我由五蕴来体现。哪五蕴呢?色、受、想、行、识五蕴。
佛陀开始论证,为什么五蕴都是空的。这个基本的逻辑是这样:假如我们认为“色身”是我——“色身”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的肉体,假如他人认为这个是我,那么好,我不会做对我不利的事,这是我们,我们能掌控的,我们是不会做对你不利的事。但是我们的“色身”经常做对我们不利的事。它会生病,它会衰老,它会骨折,给你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色身”肯定不是你。
我们的“感受”是我吗?我们的“感受”如果是我的话,“感受”不会做对我们不利的事,“感受”不会让我们烦恼,但是我们大量的烦恼都来自于“感受”。佛陀用这样的方式将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组成我们人的五个部分一一给我们论证——都不是我们,我们都没法掌控。我们会发现,这些东西不是我们自己。
作者中和建议是“无我”就是“我”在终极意义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传统意义上是存在的。佛陀虽然讲“无我”,但是他也经常会讲你会受益,他会受益,众生会受益。那既然“无我”,哪儿来的你呢,哪儿来的对象呢?所以,这个对象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无我”是一个终极意义上的。
有一个比喻可以让我们明白:你占有牙齿,牙痛才会伤害你,当你把牙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牙痛才会伤害你。这就是说,当你能够把“无我”的感受应用在生活当中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2.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什么是“空”?
“空”有一个说法叫“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相。作者曾经认为“空”和“无相”这样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心理学里的“疯狂”和“压抑”,就是一个人非得说,这个杯子没有,明明是有,就说它没有,这是一种过度的压抑,他疯狂地压抑自己的这种感受。但是,随着他对于佛教的了解越来越多,他说,他发现这个东西并不疯狂,甚至还越来越有道理。就是空和无相越来越有道理,它“并不会剥夺生命的意义”,它是一种更合理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
比如这个世界上的东西有没有颜色?
没有,颜色是什么?颜色是波,是这个东西的组织形式,导致它反射了黑色到我们这。这个东西的组织形式,导致它反射了灰色到我们的眼睛里边。这个东西到底什么颜色,我们根本不知道,只是我们人类普遍的编码认为,这是灰色。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人最大的一个幻觉,也就是我们不相信“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相信很多东西有本质。
那本质如何理解呢?
比如杯子的本质就是盛放东西。这是我们认为这个杯子有一个本质,它是能够盛放东西的,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杯子还可以摔碎,还可以听它的响声,还可以当乐器。但是我们认为,它的本质是盛放东西。
作者表明人类做的最奇怪的事莫过于这样:就是拍卖。拍卖说,这有一个卷尺,这个卷尺我们卖48875美元。谁买过这么贵的卷尺呢?他说,这个卷尺是肯尼迪曾经用过的,成交了。真的有人会花将近5万美元,去买一个木工用的卷尺,原因只是因为这个卷尺是肯尼迪用过的。
为什么?
本质主义。他认为,这个卷尺身上有一些独特的、不一样的特质,是名人肯尼迪用过的。
人为什么会为这样虚妄的东西买单,会执着于这是谁用过的?这就是我们的头脑赋予的假象。我们觉得它有一个本质,是名人用过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在理解一下本质。
有一个葡萄酒的品鉴实验:他们找了很多葡萄酒给大家喝,就是特别多人都会品葡萄酒,所以他就请了很多人来品葡萄酒,品完葡萄酒以后,就让大家说哪个葡萄酒好喝。唯一的区别是每个葡萄酒都有标价,这个葡萄酒一万块,这个葡萄酒三千,这个五千,一百块的。实际上,是乱来的,它里边的葡萄酒都是同一种,只是分别标上不同的标签。然后大家投票。
无一例外,投票的结果就是觉得贵的那个好喝。为什么?那个味觉就已经被调动了,所以喝下去觉得不一样。这就是人们头脑当中的这种自欺。我们的感觉对我们的知觉有着大量的渗透,就是真的假的是混在一块儿的,我们是根本看不明白的。
所以,这个作者说,理解了“无相”或“空”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对事物的认知会比平时的观点更真实”;
第二,“从事物的‘本相’来看,我们平常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并不恰当。
”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反应,对一个卷尺的反应,对于一杯酒的反应,对于一个情绪的反应,这里边充满着大量的我们赋予它的本质,赋予它的概念。
所以当我们赋予这个杯子,它的本质就是装水的时候,这个杯子和我就已经都不自由了。它就只能完成这么一个责任,但实际上这个杯子,很有可能有更多的用途。它没有一个本质说,它一定是怎样的。这就是关于“空”和“无相”的进化心理学解释。
如果我们体会到,我们会发现,无聊都会变得很有趣。因为无聊没有一个本质叫作无聊,有趣也没有一个本质叫作有趣,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在无聊当中,去发现有趣的感觉,我们的内心就产生了有趣的反应,这就是心流。
所以,当我们不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不是因为那个事情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我们做那个东西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最后是本书讲的人脑的4大BUG。
1. 为什么快乐易逝?
人类在演化过程中
被“设计”的最重要的目的,
是为了基因的延续。
快乐易逝,
意味着人会不断地循环追求快感,
这样才能更多地传播基因。
2.“路怒症”是怎么一回事?
在原始社会,如果别人得罪了你,
你就得表示愤怒,给他一点教训,
才能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现代社会,
我们并不会因为粗暴
而收获更多的尊重、权利和权力。
可是,那本能的愤怒
却随着我们流传到了现在。
3.荒野草丛中看见蛇的错觉?
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遇到的危险要比现在多得多。
这时,人类就得处处小心,时时防备。
这种自然选择的设计延续至今,
警惕性也就一直跟着我们。
人类把风吹草动当作危险的反应,
是一种大脑的“误报”,
实则是为了保护自己。
4.人往往用感觉代替理性决策
人们喝下90美元的酒和10美元的酒,
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据有关实验表明:喝下更贵的那瓶酒时,
人们大脑中与快感有关的区域
更加活跃。
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来自感觉,
却自以为是理性。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
一些快乐、愤怒、难过的情绪
背后都有深层的根源。
只有了解基因自带的Bug,
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当然,
告诉大家这些人脑“Bug”,
不是为了给我们的错误找到推脱的理由,
而是让我们明白:
虽然人生来就有许多缺点,
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意识的觉醒,
去行动,去改变,
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