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青年一词在通常情况下代表的是希望和未来。如今体现在这个群体身上更多的是疲倦、迷惘和不知所措,他们没有非常坚定、统一的目标和信仰,再加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让这群本就迷惘的年轻人更加无所适从。和过去的几代人相比,他们尚未形成坚实的落脚点;和未来的新生代相比,他们又缺少了更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可能性。
以至于这个尴尬的中青年阶层就像是被真空起来了一样,自成一派,自我隔离。
“对历史的研究最终都会指向当下的问题。——《1914年一代》”
这份迷惘和孤独并非现在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在主要是1914年左右的那一代的青年,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战争),如同现在的青年面对新技术浪潮一样,他们从最初的满怀希望、热情应对,到过后只剩下手足无措和被时代抛弃之感。
罗伯特·沃尔的这本《1914年一代》并不是一本提供解决迷惘之道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本展现了百余年前受战争影响的青年群像的书籍。其中通过代际理论,即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展示迷惘一代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此背景下,几个代表国的各类群体(代)的精神和态度。
不同国家背景、参加过战争与否、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又会造成同一时期内群体表现的差异。
战争是希望还是徒劳?是重建还是毁灭?是自我实现还是自我埋葬?对应到现在,新技术的出现和革新是否同样可以代入到同样的思考,未来的人该被放置在什么位置上?
如果你一直在旅行,那么你就可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你无须使自己安定下来或是做任何承诺——无论是对女人、朋友、职业,还是事业。对于那些自身业已失去平衡,且认为自己的时代出了问题的人,一个解决方法便是让他们处于一种全面的不安定状态。
因此,他们甚至渴望变动和动荡,力图在其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可能。1914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将过去的这群人的命运联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代数量庞大的团体。
但可以说,每一个时期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在特有阶段下的事件和影响,他们有着特有的迷惘、犹豫和无可奈何,人在其中不可避免要因特定历史做出非自我的选择。但如果就此陷入悲观和绝望,认命和挂上“被献祭”、“被牺牲”的形容,在我看来多少是有点自我放逐的意味,我更愿将他们这类自弃式的形容描述为自我献祭。
一战作为一个影响范围广,影响范围之深的特殊因素,波及人数甚广,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战期间大批地出现迷失的人,进而诞生出集合式的“迷惘一代”。
书中奥尔特加认为,处在历史危机时期的人在跨越两种思维方式之间的那块蛮荒之地时,是注定不会有信仰的。没有坚定的的信仰,将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一旦意识到无论古今,都有着这样一群同样迷惘失落之人,那么是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希望和乐观,在其中意识到你并不是孤军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