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圣人整天赶路,全都不离开途中所用的各种装备,虽然享有优裕的生活,居处悠闲,但是却并不会沉溺其中,为什么万盛之国的国君,还以轻率的态度治理天下呢?轻率也就失去了根基,浮躁也就丧失了主宰。
延伸思考与感悟:
一棵大树能长的参天之高,是因为它在泥土下面有着很深的根基,而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候,首先也都一定要打下牢固的基础。
做人呢,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没有深厚的人脉积累,没有牢固的事业基础,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治学方面,要将学问做好得有深厚而广博的学习基础。针对这一点,苏轼也讲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说的也是重为轻根。
君子不离辎重,表面的意思就是时时刻刻准备着。一方面,时刻准备能消除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危机;另一方面,时刻准备着,也能帮助我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人们常谈论运气,其实,所谓的运气或者机遇,都是个人准备与实际的契合,没有准备,再好的机遇,也不可能给人带来成功。
在老子看来,不论是天道还是人道,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一切都准备好了,时机也到了,自然也就做成了。
大自然的百花盛开也好,硕果累累也好,都是树木的准备与天气变化形成的实际结合的结果,因为成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那么人获得成功也没什么可骄傲的,故而不可居功。天地孕育万物,何尝把万物据为己有?人也一样,赶上天时、地利、人和,获得了成功,也不可以把成功看成自己的功劳。
这里还有必要阐明一点,许多人认为老子提倡的静是一种无声的静,修道必须到溪水淙淙的清幽山涧。事实上,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在老子看来,那种在万籁俱静之中的宁静,并非真正的宁静,若能在喧闹的环境中保持平静,才是合乎人类本性的真正宁静,也就是说,在嘈杂烦乱的环境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喧嚣浮躁的世界中,如能保持一颗平静无波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合乎道,才能体现“静是动的主宰”。
一个人,如果能把荣华富贵视为浮云,根本就不需要住到深山幽谷中去修身养性。
禅宗有言,做禅不一定去宁静的山中水边,只要进入无心境地,就算人在火中也会一身清凉,修道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