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下面这张图,我们做的事情可以分为“技能型”和“运气型”。“技能型”更多的依靠扎实的技能获得成功,“运气型”更多的依靠运气获得成功。幸运的是,“技能型”的事情占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
一般在遇到不理想的情况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是不幸的,这时候如果再一对比,发现自己简直是天底下最不幸的那一个了,这也有了笑来老师的那句“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可是到底是不幸了,或者是其他情况?
细细想来,“不幸”或者“运气”不好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其他能够决定这件事情成败的因素都已经搞定,不会再对事情的结果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最后,这事却并未如愿以偿—失败了,这样子才可以说是运气不好。反之,则是我们的技能还需要打磨,还需精进。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归因为“不幸”,一方面会更加气馁,消耗心理能量;另外一方面,给自己的懒惰和放弃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再说,如果真的是因为运气不好导致了失败,那最划算的不是尽可能的坦然接受,继续揉入到下一次的战斗中去么?但是如何才能避免自己认为自己就是“最不幸”的哪一个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知觉显著性(perceptual salience)”,意思是那些成为真么注意焦点的信息常常被认为更重要,换言之,你注意到什么,什么就更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了什么信息了?当然是自己的环境遭遇了,自己最明白自己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但看不到别人的。尤其是那一了解别人的不幸遭遇,因为在公开的场合,谁不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结果是,和别人一比较,发现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一个。
看来是千人千般苦,只是别人不晓得了。难道还能有比下面两位更“不幸”的人了?
有这么一个人,也许你知道他。1818年,他的母亲过世,那年他才9岁。1831年,他失去了工作,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但糟糕的是,1832年,他竞选州议员失败了。他着手经商,可一年不到就难以为继。1834年,他再一次参选州议员。这一次,他实现了理想。可在紧跟着的“1835年,他的女友就不幸去世。1838年,他尝试成为州议会议长,可惜失败了。直到1860年,在历经了更多的起伏与磨难之后,他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是亚伯拉罕·林肯。可是,他的噩运并没有结束。1865年,他被暗杀了。
还有更夸张的。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有过这样的记录:
最富戏剧性的案例之一是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14岁男孩。在他8岁那年的11月,他的母亲突然去世;在他9岁那年的11月,他从梯子上掉下来,摔断了胳膊;在他10岁那年的11月,他骑自行车时发生车祸,造成头骨断裂,还伴有严重的脑震荡;在他11岁那年的11月,他从天窗上跌了下来,造成臀部骨折;在他12岁那年的11月,他从滑板上摔下来,导致手腕骨骨折;在他13岁那年的11月,他被汽车撞伤,造成骨盆断裂。
以上两个例子来自《把时间当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