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知道,没有经历过泡沫的投资者,狂赚后自然会放松标准,最后一定栽到坑里。
在《大空头》这本书里,记述了一些小人物,在次贷危机来临前,他们站在华尔街的对面,几乎对赌了整个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看完这本书,人们不会仅仅知道巴鲁逊和李博曼这样的江湖大佬,也会被巴瑞的传奇深深吸引。
巴瑞本人一直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非著名多头,对于被收录进《THE BIG SHORT》十分纳闷。其实也不难理解,市场不就是这样么?有些人靠博弈挣钱,希图把握情绪波动,偶尔研究下基本面;有些人以投资为生,期冀寻找价值所在,偶尔也做做交易员。“赌博和投资之间的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一定赌博的成分,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的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
不知道是不是巴菲特的原因,最早巴瑞是格老的信徒,但随着研究深入,他发现愈不可能单靠一些投资原则便可以复制成为另一个巴菲特,他要有自己的方法,即找到超前的“其他人还没有意识到的不寻常的机会”。他曾经如是说:
“大部分机会仍处于估值偏低、规模较小、流动性更差的情况下,这些情况通常代表平均水平或略高于平均水平的业务。”
概括下来,他寻找的机会就在便宜、冷门、小市值、流动性差的“垃圾股”里,当然背后是价值。
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大声反对大众的看法,2001年6月巴瑞曾以12美元的价格买过一家叫Software的股票,那时该公司仅2.5亿市值、拥有1亿存款和每年1亿的自由现金流,公司随着负面缠身股价跳水直跌到2美元,期间巴瑞持续买入,炒股炒成该公司最大的单一股东,最终的结果是几个月后这家公司以每股22美元被收购。在冷门公司像狗屎一样人见人厌的时候买入,等其光彩靓丽人见人爱的时候卖出,这是典型的巴瑞式作法。至此,从巴瑞身上收获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独立和逆向”。大多数聪明投资者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这一特质,然而非常难,顺人性的作法通常使人舒畅愉悦,而反人性的习惯往往会让人身心俱虐。
巴瑞就是从小被虐大的,2岁时失去左眼,一直是玩伴嘲弄的对象,孤僻,不愿与人沟通,自闭症患者,成年后几乎没有朋友。2000年建立斯奥资本的时候,只有4万美元现金。即便是投资,也主要是一个人战斗。在决定对赌次贷前,他阅读了上百份抵押债券说明书,每份说明书都有上百页,据说他是第一个除律师之外仔细阅读这些复杂文件的人,没有调研、没有会议、没有专家、没有沟通,一个自学成才的草根宅男,仅仅通过阅读与思考,发现了金融海啸的源头并找到对赌的方法,令人惊叹。
对于任何一个职业投资人来讲,单个机会靠运气,多个机会靠努力。少些应酬,少些喧嚣,多些阅读,多些思考,量变的积累只有依靠“勤奋与专注”,这对于一些“市场普通人”来说是永远都迈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