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写生课稿(总纲)
写生,是所有造型艺术必须的过程,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是,中国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有自己独特的观察方法、塑造方法,有自己独特的时空关系。盲目的跟风,坐下来就画,往往的“不得要诣”,没有解决“问题”。在家这样画,在南这样画,在北还是这样画。虽然得手了几张漂亮的“作品”,但是,我们还是不得要领。当下的山水写生,步入了这么四个怪圈:1.院校式的“素描写生”,虽得形似,不得意趣,把山水画成了风景;2.江湖式的“大写意写生”,涂抹概念,不得形质神髓;3.师古不化,对号入座,不得物象真面目;4.千人一面,以师为本。不得自己真面目。
我的教学,是努力的从艺术的根本开始,向经典学习、向自然学习。努力挖掘艺术塑造的自身规律,让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观察方法是什么?中国画的塑造方法是什么?什么是取舍?什么是对比?什么是呼应顾盼?什么是开合?什么是虚实?中国画的空间塑造是什么?中国画的艺术规律是什么?中国画的评判标准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三十多年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舍与得”
。
太行山,我们同样带着问题来写生:太行山与其他山有什么不同?它的精神意蕴是什么?它的形质关系是什么?如何的塑造?我能发现哪些新的语言塑造?新的形式塑造?新的物象塑造?简单的说,就是如何的画?画什么?怎么画?再往深里问一下,为什么这样画?这些为什么,是我们在坐下来画之前,就应该想明白的。但是,我们往往的没有为什么。中国有千千万万个画家,能成就巨匠的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
太行山写生教学大纲:
一、纪游 ;
二、结构写生 ;
三、局部写生 ;
四、整体写生 ;
五、意象写生。
一、纪游。熟悉山川风貌、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目识心记,积淀和蒙养自己对太行山的认知,努力积累和提练山川之精神、物象之形质。发现并印证传统之笔墨语言。发现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物象、美的意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物质世界里认识太行,在虚幻的精神世界里升华太行。
二、结构写生。“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不要“立体塑造”,强调“笔墨塑造”、“线性塑造”。
中国画的物象塑造,其实饱含两个部分:一是“笔墨结构”,二是“物象结构”。二者合,则神貌俱佳;二者分,则貌合神离。
选一块石头,不要“黑白灰”也不要“皴擦点染”,三笔两笔,提按顿挫,下笔有神。不多一笔,不少一笔。筋、气、骨、肉丰盈。知道什么是“骨法用笔”,什么是“石分三面”。
选一块崖壁,近在咫尺,目所能及,手所能触。悉心的观察、分析、组织、思辨。找到山石的结构规律、组织规律,悉心推敲,悉心塑造。结构写生之要,即在“得物象之形质”,即在“得山之骨”。他日画葱茸苍郁之山,套上便是。
三、局部写生。把结构塑造、物象塑造分析清楚了,把握好了,再择取一个小局部,进行下一步的局部塑造训练。80公分左右的石头可以按照其纹理画出一座大山。发现规律,寻找结构,以小观大,在局部中发现大山大水的结构共性。眼到、心到、手到。一定要仔细的分析,注意把握物象“形质”的塑造、虚实的塑造、疏密的塑造。站住一个角,封住两条边,不要浪费画面的空间布置。局部写生画面一定要完整,注意取舍的关系、疏密的关系、笔墨与塑造的关系。
局部写生的要诣,发现规律,得
四、整体写生。在结构写生和局部写生的基础上,处理前后关系、虚实关系、呼吸关系、大小关系、疏密关系、阴阳关系以及画面起承转合的大势等。整体写生,一定要抓住所写物象大的神质关系,去粗取精,强调笔墨、强调物象形神的把握,即写实又写意,不可过于概念。结构、局部、整体写生都要强调写实性,不要概念性的胡涂乱抹。
五、意象写生。前面的四个步骤都完成了,形与质的笔墨塑造已经把握了,尔后抓住“神质”的东西,以精神为主导,高度概括,夸张取意地画出你心中的太行山。太行,不只是一座山,她更是民族的脊梁,抗日战争胜利的丰碑,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表述、塑造的写意精神。这种神与质的塑造必定来源于写生,这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以太行为骨,以九华为韵,是我山水写生教学的理念。
不求画的漂亮,不求画的多少,但求把握正确的写生理念,会观察、懂经营、知塑造、得规律,为今后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对大家的期盼。
刘怀勇
2017.3.11日于南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