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电影的热映,大家对《少年的你》无论从票房,演技,情节还是场景设置等各个方面好评如潮。电影上映三天,交出了6亿元的票房答卷(昨晚还是5亿),不可谓不惊艳众人。在融入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这样的偶像流量明星的同时,结合了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校园欺凌,高考工厂,青春爱恋,少年梦想,家庭教育等热点话题和真实生活元素,着实让人觉得很接地气,很有代入感。但结局很像巧妙融合参考了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的情节设置,让整个校园欺凌事件突然变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一种非要让欺凌结局完全摧毁男主女主命运才肯罢休的势头。这真的是迎合了那句“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了给人看”。不过目的确实达到了,这也告诉我们:“苦熬,隐忍,懦弱”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并不想用“丛林法则”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本该充满青春梦想气息的高中时代,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文笔一般的我只干想哪就写哪的活,关于演技炸裂和场景艺术我欣赏能力有限避而不谈,只想聊聊对校园欺凌的几点思考。
(一)校园欺凌离我们有多远
校园暴力指的是刻意利用权力或者生理方面的优势,胁迫或者伤害其他人、团体甚至社会,致使他人生理以及心理受损、发育不良、权利被剥夺甚至死亡的行为。
影片中,当我们所看到小蝶和陈念作为“三大魔头”欺凌对象所遭受的坐红墨水椅子;被人扇耳光;剃光头;拍裸照,承受拳棍殴打,参加活动被孤立,自己亲人被侮辱等一系列操作难以接受时,你可曾想过,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内向柔弱学生所遭遇的校园欺凌程度,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侮辱性的语言践踏最后的尊严,被逼迫喝尿,吃屎,被殴打致残,被玷污跳楼..我们很难想象,学校中那些表面看起来一副彬彬有礼,善解人意,家教严格的青春少年少女为什么就能如此恶毒,竟要如此凶残地对待一个鲜活的生命。难道是因为他们对恶不自知,没有明辨是非能力?还只是想跟同学开玩笑,结果闹大了?可事实远比我们想象地复杂,因为人性的恶远比我们所想的要深刻。人往往会在群体暴力掩饰下,做出自己在独处和应对相应情境中不可能为之之事。被欺凌的孩子身心所遭受的重创是伤痛绝望下的爆发,施暴者的嚣张是因为有从众者的欢呼,助长了他们在欺凌过程中获得的权力欲和征服欲。我们会发现当“ 施暴群体中的成员偶尔对他人进行了一些欺凌行为,而群体中的成员也效仿他的行为,这使得施暴者产生了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同时,效仿从众者从集体性的攻击行动中自行缩小了自身的罪恶。“我就是跟他开玩笑,没想到他会想不开”“肯定是他最近压力太大了,没想到打耳光会死人”这样的描述是不是似曾相识?
当有人遭受欺凌,为什么众人都变得如此冷漠,都觉得事不关己。“小蝶在临死前,这样问过陈念:“我天天被欺负,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不知在你的童年或少年学习生活记忆中是否保留着你跟同学一起嘲笑班上某个人的场景或者同学们都在欺负你,却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帮过你。那瞬间每个人都是欺凌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这就是一种集体的恶,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只是开玩笑,都觉得挑事欺负人的头目确实残忍,我只是帮着说了一句话,只是多吐了一口唾沫,只是。。。陈念天天收到恐吓欺负,而她的男朋友懦弱的只有一句话:你再忍忍,熬过去就好了。当你对待身边人的遭遇熟视无睹,明天你就可能会是下一个“身边人。既然校园欺凌随处可见,我们能做的能有哪些?什么样的遭遇会让孩子更容易走向暴力,什么样的孩子会更容易成为欺凌的对象?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心理教育普及的共同努力来解答的。
(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标识
相关研究表明欺凌者通常是性格开朗的人,在和人之间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而且维护自身的自私自利行为极度强烈。而且欺凌者还拥有极为强大的心理防御机 制,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欺欺人以及逃避现实。影片中的”欺凌女魔头“不仅家世显赫、家教严格而且外表靓丽、知书达理,真心是一副人畜无害的天使面孔。但她在警觉自己会被报警向陈念求饶时说过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能报警,我不能再复读了,我爸爸已经一年没有跟我说过话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冲击北京名校的高材生陈念能够成为女魔头攻击的对象,也正是她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泄愤以及精神扭曲攻击潜能爆发的很重要的点。”一方面,如果在幼儿阶段的反社会性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就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最终导致频繁的攻击行为。然后挫折行为将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青少年脑的发育还不完善,尤其是理性控制区域的发展还不稳定,正处在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困难和挫折,情绪极容易 产生 冲动,引发攻击性行为。
而对于被欺凌者的形象,想必我们回忆一下影片中陈念的形象和我们青春时期的记忆,就能大致勾勒出来:性格内向、隐忍坚强、不善言辞、内敛自尊心强,当然这是我们对气质性格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评价。关于陈念的家庭情况,我们通过她即使遭受暴打跟踪、被拍裸照这样的攻击都能忍住泪水告诉以考卖假货为生讨债在外的妈妈“自己过得很好”就能知道:她是一个跟着单亲妈妈生活不想让妈妈为自己担心宁愿自己承担一切的懂事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过于懂事,超过了他年龄该有的自私与活力的展现,他的内心注定是隐忍不快乐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没人关注。没有沟通和关注的家庭是不配称其为家的,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是受害者。
(三)那些我们不容忽视的大环境
高考背后所被赋予的东西太过复杂,我们只能说它是不坏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和残酷竞争;能够忍所不能忍只等高考结束的顽强意志;全家人殷切希望与嘱托的眼神。。我们很难说高考它没有责任去承担孩子们所不该承受的这样的“无悔青春”
如果说教育只有一种形式的话,我认为它只能是家庭教育。孩子不是工具,他需要情感的灌注和心灵的关怀,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放慢下脚步,真正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让他成为圆你梦想的工具。
学校教育更要宽严相济,从小让孩子拥有敬畏规则和尊重生命的意识。相信善良的前提是将恶扼杀在摇篮中。如果学校不能扛起育人的责任,监狱自然就会抢占”先机“。
关于法律,我们的立法很严苛、执法要跟上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很关键一点是要校警合作。影片中是多少有对执法不力的映射的,所以这部影片上映也是波折不断,不知道对于情节设定中:陈念选择一个小混混保护自己,而不选择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无奈,以及对某种强大力量支撑下的个体失望和无助绝望,你作何感想?
写在最后:叨叨很多,愿青春不被辜负,悲伤不再逆流成河;愿你有保护世界的担当,只因背后是靠得住的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为你撑起”爱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