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场景
确认过需求,产品也做出来了,运营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在某个界面需要添加一个按钮(或是别的什么小功能),用户体验会更好,于是找到技术人员
运营:我就加一个小小的按钮,应该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你居然推三阻四说要排期,要等一周?黄花菜都凉啦!
技术:前期需求已经确认,你突然说要加功能,这个按钮涉及到适配、界面布局、边界属性、数据接口等等,你都不懂还好意思说分分钟搞定,你行你来啊!
感受到火药味了没?
运营人员有错吗?技术人员有错吗?
双方都没有错,这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感,是由于双方语言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冲突造成的。换句话说,运营不懂技术,技术也不理解运营。
有人会说:哪有人既懂运营,又懂技术?肯定有这样的人,只不过“懂了”之后,除开工作岗位变得更加重要以外,仅仅从基础沟通层面,能有哪些好处?
我跟大家分享两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案例(为避免对号入座,部分细节做模糊化处理),我在零售行业工作,会跟各个部门的人打交道,这其中有运营部门,也有技术部门。
第一个案例
今年6月份,技术部门根据数据推送及用户反馈,迭代升级了数据推送方式,为了推广这项功能,制作了一份功能说明书,私下先发给我看。说明书首先介绍了这个功能,主要实现数据从PC端到移动端的自动转移,第二,介绍了原来在PC端如何操作,并附上了3张小图,这两部分就占了说明书的一半,看到这里,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到底在说啥啊,新功能是啥?”,耐着性子看第三点,终于说到新功能怎么用了,然而两段绕口令一样的说明,直接击垮了我最后一点耐心。
如果不是因为私交关系好,我早就掀桌子了,一个简单又实用的功能,说的那么复杂,分分钟不想用了。经过沟通,我们把这份功能说明书缩减为三句话,第一,告诉用户,我们开发了移动端推送数据的功能,第二,告诉用户要做什么(自行管理对应的数据推送群),第三,该功能的上线时间。
仅仅共同修改说明书这件事情,花去了2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花了2个小时,让更多的普通用户能够理解并使用这项功能。
第二个案例
前不久,技术人员设置了一套小程序模板消息,通过小程序关联公众号后,可以实现公众号粉丝精准营销,如会员的消费提醒、福利领取提醒、福利使用提醒、相关活动的提醒等等,并且不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对于运营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功能。
技术人员来跟我聊如何在运营部门实现这个功能的接入。“哐叽”一下先扔过来一份18页的功能说明PPT,前两页就直接把我看晕了。
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是因为私交关系好,我早就掀桌子了。我看到最后一页,再结合我以前有过的公众号运营的经验,大致理解了这个项目的解决的痛点和实施方案。然而,我明白了,并不代表使用这个功能的运营能明白。于是,我们又花了一下午的时间,调整了功能说明PPT的内容逻辑,删减了技术类的专业术语。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一个运营能够有一点点技术的概念,双方沟通起来,是不是更加顺畅?
运营不需要是技术专家。运营需要知道技术的可能性和边界。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切实又切中要害的功能点。
运营,就是产品思维,从用户价值出发,满足用户需求,它代表了用户。
而技术思维则是从功能实现出发,寻求技术架构和开发成本的平衡,代表实现。
技术问题有时候比狭义的产品问题更基础。比如你的应用或者网站,访问慢,又老挂掉,这时候,产品使再大的劲儿也无济于事。如果你是一个广义的产品或者产品运营,就应该了解哪些问题更基础更重要,在做规划时候,应该留出空间,让大家解决这类型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加功能,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