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天提到热播剧《我的前半生》,昨天又翻看了一遍原著。
看见各公号的文章都是围绕着故事的前半部分,子君被离婚的事情,分析子君的错,以及涓生的错。
其实这本书的重点,应该是后半部分,子君通过努力逆袭。
大概这也是为何亦舒那么多小说,这一部先拍成电视剧的原因吧,反差大,励志,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为了安抚广大读者,将女主角的结局写的那么好。
现实生活中,幻想能像子君那样逆袭的,简直就是意淫了。
更多的是,等醒悟时,已悔之晚矣。
亦舒的书看了一箩筐,其实不太喜欢这本,子君这个女人,运气好的不真实。
02
小说中的子君,从一开始就是没有野心的女孩,说白了,其实是那种贪逸恶劳的人。
她大学时不好好学习,只想着谈恋爱;毕业后压根就没想过好好工作。
做过老师,嫌小孩太调皮,干了半年又做书记的工作,还是所谓的铁饭碗,她却“不耐烦看那些奴才嘴脸,且多多少少得受些气”,天天和未婚夫诉苦,结婚后便心安理得的做全职太太,一做就是十三年。
这样一开始就三观不正的女人,却只是受到了一点点教训、只尝到了一点点的苦头,最后稍一努力,就又拥有这么好的结局,让苦海里挣扎的大多数,如何甘心?
其实现实生活哪里会这么友好?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一生所要吃的苦,是有定数的,前面安乐了,后面便会颠沛;前面付出了,后面才有资格享乐。
就拿我自己来说,年轻的时候不好好读书,现在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因为现在除了生活琐事占用了很多时间,心思也不再单纯。
上次加入一个读书群,我一个中年大妈,老皮老脸的混在一堆年轻人中,真正有些不好意思。
人在年轻时偷的懒,想走的捷径,最后往往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你加倍偿还。
这是必然的了,任何事情都有其自然规律,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尚且有难度,想要逆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年轻时盼望得到从天而降的礼物,到后来才发现都是明码标价的。
03
我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很多老人,看起来很可怜,衣食无助、居无定所,刚开始很同情他们,想到他们年老体弱,又无劳动能力。后来发现他们中的大部分,经历都惊人的相似:
年轻有劳动能力时,好吃懒做,过了今日不想明日,有钱就花掉也不去交养老保险,离婚且不抚养子女,以至于到老了没有劳动能力时,疾病缠身,无养老金,无人赡养。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说白了其实和这类人差不多,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短视;二是盲目乐观。
他们只想着今日只享今日福,哪管明日有罪受?同时又把未来设想得太美好,没有风险意识,等事到临头,只有两眼抓瞎,又去怨天怨地怨命运,怪爹怪妈怪渣男。
怪谁?
有句话说:今天的你,是过去所有你的总和。
有什么因,就会导致什么果。可能会有个别例外,但总体不会错。
《我的前半生》中子君的女儿说唐晶:前半身做事业女性,后半身做家庭主妇,和子君刚刚相反。
子君却不得不承认:人家是先苦后甜,自己是先甜后苦,不一样。
04
这样的事情还体现在教育孩子上面。
很多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认为孩子不懂事,将孩子丢给老人自己出去嗨;或者觉得应该趁着孩子小还不懂事,自己先赚钱,等孩子大了再好好陪伴。
却不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在性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撒手,往往到后来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还不一定弥补的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年轻时只顾着做生意赚钱,根本不好好管孩子。其实他家孩子在小学、初中时已经有一些犯罪苗头,但是他们仍然不重视,觉得自己赚了钱,多给他留一些财产也不错。
结果高中的时候孩子发展到和同学在外抢劫,进了少管所。
再到后来孩子结婚又离婚,将孙子丢给他们,自己参与赌博,把父母住的房子抵押出去,以至于两个老人在春节前被要债的赶出居所,带着孙子在外租房住。
不是不凄凉。
他们年轻时在教育孩子上面偷的懒,最终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05
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说:十五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十八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十八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二十八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古人也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随便一蹉跎,今春看又过。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