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年:《蓬壶仙侣图》

什么是“蓬壶”?

“蓬壶”就是“蓬莱”。道教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神仙们在仙山琼阁的悠闲生活。

蓬壶仙侣图

画幅上方有题签:

题签

“刘松年真笔

王世贞鉴定”

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鉴定家,所以他的鉴定很有说服力。

不过现在大多认为这幅画是明代人所作。


题签左侧,是乾隆题诗。

阁拟蓬壶处,
人应佺羡行。
或来欲谈者,
蓄问趣方长。
丹鼎无须设,
仙诠有各蔵。
笑他尘世里,
汉武及秦皇。
    戊午仲夏御题


看画作

局部1

只见树石掩映间露出台阁的一角。

台阁的屋顶建筑还是挺复杂的,尤其是那个很大的卷棚抱厦。

卷棚抱厦

这样的设计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和空间感,人们往往在这区域休息、纳凉等等。

再看室内:

细节放大

三位仙人正对坐谈天,其中一位仙人手里还拿着一把扇子。

一个小童仆正小心的侍弄着什么,猜测应该是香炉。

这样的聚会怎能少得了作为“信灵之具”的香炉呢!

台阁的右侧:

细节放大

溪水自远而近。

流水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还有隐逸和逍遥的意思。

同时,水在道教中也有很深刻的内涵,就是所谓“上善如水”。


往远看,重重云雾之间,可见两处仙山。

红色的太阳透过云雾。

天空中,仙鹤盘旋。

仙山、太阳和仙鹤,都在道教中有特殊的象征含义。

同时,从绘画角度上来说,这些描绘也都起到了烘托氛围的作用。

而近处的杂树、芦苇,让人透过自然的世界看到更远的宇宙。

视线向下。近景处:

细节放大

一人头戴斗笠,背着篮子,踏上石板桥,正要向着神仙们休息的地方走去,却被身后的呼唤吸引,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呼唤他的人。

戴斗笠的人,腰上别着一把刀篮子里装满了奇花异草,也许是灵芝也说不定。

再看坐在地上的人,只见他一脸的愁苦疲惫。

他的身后放着一个担子,担子里放着包裹和捆扎的东西,大概都是一些值钱的东西吧。

背负着这样的东西奔向仙人之路,怎么可能不疲惫!

这样看来,两个人的形象就有了象征意义。

沿着回转的山路向左:

细节放大

又一位仙人骑驴赶来只见这位仙人的童仆都一脸喜色,步伐轻松。

这些仙人的样子看起来更像是文人雅集,或者说,这本来就是文人想象的,如神仙般的生活。


《蓬壶仙侣图》,绢本设色,纵159.4cm,横99.6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