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
如何克服大量屯书而看不完的缺点?
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过我。我是一个书虫,从小就爱看书,一开始看的是作文书,而且只对记事文感兴趣,因为里面有一个个的小故事,而景物描写的文章,我都是弃之高阁。
后来开始买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机器猫,还记得当时是本单行本的口袋书,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漫画、小说各种租书店能找到的书都轮了一遍,甚至在我小学升初中考试当天,还带了本《天龙八部》。
那时候的阅读效率是惊人的,不存在读不完的情况。
再到后来开始意识到应该看点有格调的书,于是开始狂扫各种名著,甚至一度看名著看的反胃。但期间也收获了大量愉悦的阅读体验,比如在我心中《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可以摆在圣坛上的,《教父》给了我很多与武侠不同的侠义的想象,《飘》一度被男主的剑走偏锋所吸引等等。
这一阶段的阅读,痛并快乐着。
再到后来,很偶然发现租书店里有正面墙的同封面书,好奇翻开才发现是玄幻网文,而当时我没有接触过网络,所以很惊奇竟然有人能把书写这么长,能写出这么多故事,也是第一次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从此开始陷入了网文中,一发不可收拾,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大学结束。
工作之后觉得自己应该读点更有深度的书了。但却发现很难静下心来,经常看着看着烦躁起来,已经失去了阅读的畅快感,这一度使我不敢再买新书。
后来很偶然机会发现了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的拆书法竟然神奇的治愈了我的阅读心病,我不再追求阅读的速度、逐字逐句的理解,更多关注于书与我本身的共鸣与可以带来的改变。而这种观念也构成了我的阅读体系底层架构,甚至在看待生活中很多问题时候,可以以更平和心态去积极应对。
比如,有时候去听一场讲座,如果是一场枯燥无味的课,在以前我很可能直接走人,
但现在却是在枯燥中寻找亮点:
是否有一些独特观点?
分享的课程结构是如何的?
那么回到这个问题上,其实我觉得回答问题前,需要先搞清楚自己的阅读是为了什么?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治疗囤书病。
方法如下:
先需要建立一个共识:买书不等于把每本书全部看完,书本身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候缘分没到,既然读一两个章节,倒不如静候花开,
一本书中只要有一两项观点,对自己有用,就已经值书价了。没必要强求去读透书中每个字,只要有一个观点能影响自己,改变自己一些做法,就足够了,
同时读多本书,最好看工具书同时再看小说,这样可以随时换换脑子,
列出自己的阅读地图,分门别类列出所有的书籍名称,如果是纸书,推荐飞茫阅读,我就把家里纸书全部通过这个扫到app中,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库存,方便自己随时临幸喜欢的书
组团阅读,目前网上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完全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组织
重视输出,哪怕看完整本书,只有一句话的感想,也要写出来,同时最好在一个单独的本子上写,在某一天情绪低落时候,看看本子上自己的坚持,信心又会突然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