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的雨渐渐大了起来,随着一声响雷,楚怀王突然从床上惊醒。他最近的睡眠并不好,每天都有从前线传来的消息,在他强硬地命令他的将军屈盖带着10万大军杀向强大的秦国后,局势正一点点在变坏。
楚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周朝他们还是诸侯的时候,那时的楚王就去周天子的都城,问朝廷的人,这个鼎有多重?这种彰显野心的做法后来演变成了一个词:问鼎中原。但现在情况在起变化。
一、楚国的新形势
尽管不愿意承认,但秦国,这个过去一直被认为充满“乡土气”的国家,正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在变强,目前已经取代了楚国成为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至少在军事方面。
对抗秦国的唯一办法是联盟,这是楚国人屈原提出的建议,和齐国结盟,唇亡齿寒。
屈原是土生土长的楚国人,屈家也算是楚国的贵族,他们的祖上是曾经经历过楚国强盛的时期,对于屈原来说,恢复楚国往日的辉煌是从小的志向。屈原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年少便才识渊博,精通历史、神话、文学,人又长的英俊。年轻时便被大家认为是个诗人(屈原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楚怀王还是爱才的,屈原20几岁就成为楚国的“左徒”,这是一个仅次于宰相和令尹的官职。
屈原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怀王对屈原越来越信任,还让他草拟法令。他的才华和政绩也让上官大夫靳尚非常不快,在朝廷里对一个人恩宠增加意味着对其他人的减少,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屈原很明白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只是更多的军队,而是一个保证大规模粮食生产,土地分给老百姓动员他们的积极性,让士兵通过军功可以晋升的激励机制。但这些行动只有付诸于改革,而改革则会让既得利益集团受损,其中就有楚怀王迷恋的女人,郑袖。趁着屈原出使齐国,希望联合齐国一起对抗秦国的时候,屈原的对手们通过不断对屈原的诋毁,楚怀王第一次失去了对屈原的耐心。
二、屈原的对手
除了秦国之外的其余6个强大的国家都感觉到这个国家的威胁,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反秦联盟,但因为一个人,这个脆弱的联盟很快就将瓦解。
楚怀王前不久召见了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和另一位战国知名人士苏秦是同学,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学成之后苏秦在赵国得到赏识,张仪则到了楚国相国的门下。本来张仪的才能很得楚相的赏识,直到有一次,楚相家里的一块价值连城的壁丢了,楚相家里的下人怀疑是张仪偷的,因为他很穷。于是楚相打了张仪几百棍,轰走了他。
张仪非常不服气,但张仪的朋友对他说:“如果你不读书,才能疏浅,得不到楚相的赏识,又怎么会遭此灾祸呢?”
张仪对朋友说:“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
朋友答:“自然在啊。”
张仪说:“这样就够了。”
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张仪最擅长的就是“伐交”。
张仪回到了楚国,这次的身份是秦国的外交官。张仪带来的是秦国的提议,如果楚国愿意和齐国绝交,那么秦国愿意付出之前侵占的600里城池和土地。这个提议很快在楚国朝廷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大部分人觉得这是个好机会,齐国并没有给楚国任何好处,而秦国的600里土地则是实打实的。还有少部分人提出强烈的反对意见,尤其是屈原,但此时的屈原已经远离了楚国的政治中心。
张仪是懂屈原的,如果不是政治立场的不同,他们也许可以成为好朋友,但现在他们是敌人。
三、士兵尽力了
由于屈原的意见变的不重要,楚怀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授予张仪楚国丞相的地位,尽管只是形式上的。随后他派人去和齐国断绝关系,这个脆弱的联盟在张仪的意料之中出现了裂隙。同时得到好处的还有郑袖和靳尚,他们得到了张仪从秦国带来的数箱金钱和礼物。
楚怀王于是决定派人随同张仪去接受那600里土地,当使者到达目的地后,张仪却突然莫名地“生病”了,这个怪病持续了3个月之久,直到楚怀王意识到可能自己对齐的断绝证据还不够打动秦国,于是他周到地派了一个名为宋遗的勇士去齐国骂齐国国君,楚王成功地断绝了齐楚联盟,并将齐国推到了秦国的怀抱里。
这个消息果然让张仪的病好了,于是张仪带领楚国使者去领受土地,诡异的是张仪坚持宣称当时答应的是6里土地,而不是600里。楚王大怒,一场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不幸的是,即使楚国之后派人去齐国想要弥补之前的裂隙,尽管齐楚又一次结成了同盟,但他们已经回不到从前,楚国军队将面对的是一支,准备十足,士气高昂的秦国军队。
在这场后来被称为“丹阳之战”的战役,以及之后又进行的一场“蓝田之战”后,楚国派出的10万大军,仅有2万余人回到故乡,剩余的8万将士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头颅被秦军砍下,别在了腰间,这些头颅将被用于计算士兵们的战功,另外包括大将军屈盖及裨将军逢侯丑在内的七十余名将领被俘,和士兵被杀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将贡献更多的功绩。
在经历这样重大的惨败后,楚怀王终于想起了那个在朝堂上就敢于否定他意见的人。屈原又回到了朝廷,不过这次担任的却也只是负责宫廷礼乐的三闾大夫,尽管官职和权力都被削弱,但屈原不愿意就此屈服,即使只负责礼乐,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在看到楚军如此惨败后,屈原写了《国殇》以纪念战死的将士,这篇《国殇》和屈原之前创作的另10首诗歌后来被合称为“楚辞”中的名篇《九歌》。
这场惨败也让齐楚都认识到离开对方只会被秦单独击破,而让齐楚重新走到一起的任务又交到了屈原的头上,似乎好运又要眷顾屈原了。但要说起如何才能破坏这个联盟,没有比张仪经验更丰富的人了,尽管当时没人敢相信张仪还愿意去出使楚国,但张仪还是那个张仪。
即使是秦王也劝张仪:“现在楚国连汉中土地都不要,就要你的脑袋,你这一去不是送死吗?”
张仪则说:“如果张仪的一颗脑袋能换秦国的汉中的土地,那么张仪去楚国就有价值。”秦王的眉头短暂地皱了一下,眼角感觉有一丝的湿润,在1.5秒的沉默后,向左右嚷道:“拿酒来!”秦国这个国家一直以来都以士兵的勇敢而著称,秦王见过许多勇敢的将领和士兵,而这一次,他看到了另一种勇敢。
张仪的车队向楚国进发了,和张仪一起出发的,除了他的脑袋,还有一车车比上次去楚国更多的金银珠宝,毕竟脑袋这玩意还是自己的好。
这些金银财宝被顺利地送进了郑袖和靳尚等王公贵族家里,随礼物附赠的还有一则消息:张仪又来了。在朝堂上面对怒气冲冲的楚怀王,张仪提出过去的都是误会,这次秦国不但愿意归还汉中的土地,还愿意和楚国联姻,正式确立同盟关系。此时的屈原还在齐国出使,正当他与齐国众人解释齐楚同盟的重要性时,他的祖国又一次背叛了他。
四、陨落的诗人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长沙的江边散步,这是他第二次被流放的地方,距离前一次流放过去了20多年了。尽管有过短暂地回到朝廷,但那不过是和楚怀王的最后道别,在被流放的日子里,楚国完全被秦国掌握在手心里,楚怀王也在成为人质后客死在秦国,现在的楚国由郑袖的儿子,公子横继承,也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这个楚国朝廷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屈原了。
就在江边,屈原创作了一篇叫《渔父》的文章,讲的是屈原和一名渔父的对话,大意是这样:
屈原在江边,面色憔悴,形如枯槁,江边的渔夫问,这不是屈原大人吗?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整个楚国已经奄奄一息,秦国“亲切”地告诉他的盟国,将于不久之后攻打贵国,具体攻打日期将择日告知,如有疑问皆可商讨,除了攻打楚国这件事本身。
身体已经不允许62岁的屈原再次为国效力,即使身体可以,他也无法撑起一座已经倒了一半的墙。但至少让后人知道历史上这个国家曾经发生过的事,至少让人们知道这个国家曾经有人为自由奋斗过,屈原是这样想的。
在一个有少许云的白天,汨罗江上有一艘小舟向江心驶去,有人认出在舟上的是屈原,突然屈原跳入了江中,正如他在《渔父》中写的那样。周围的百姓看见屈原落水,纷纷划着自己的小舟想去救他,他们没有成功。
屈原投江的消息很快传开,随着他离去的还有楚国的都城。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仪,张仪并没有一丝高兴,只是淡淡地低语:“一个国家的灭亡总会伴随一些个人的光辉,如果别人都不是那光辉,那也许你自己就是最后的防线。留在历史上的不是我们,而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