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姐约我一起去接两个牵手的孩子共度周末。这是我第一次参与陪伴,内心既期待又有些忐忑。带着一份学习的心态出发了,一路上,王馨姐耐心地向我介绍两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她陪伴两个孩子三年多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了如指掌。我默默听着,不禁自问:我真的能做好吗?孩子们会接纳这样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吗?
接到DK小学长时,他站在门内与我们对话,并没有主动开门,好像不太欢迎我们的到来。那一刻,我心里掠过一丝无措,但还是努力按下自己的敏感,上车时特意选择和他一起坐在后排。小小的他紧靠车窗,目光一直望向外面,对我几次开口也只是含糊回应。我试着介绍自己:“嗨,我姓左,左右的左,你可以叫我左阿姨,我的姓不多见,你听说过吗?”没想到,这句话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转过头来,好奇地问:“有姓右的吗?”我笑了:“没听说过,你也可以叫我左右阿姨。”他咯咯笑起来,我轻轻拉住他的小手,车内的气氛终于松弛了下来。 接着我们接了XR和他的爸爸,大家一同来到李果花的心理咨询工作室。果花学长为两个孩子做了“沙盘游戏”,透过孩子们选择的道具和摆放的方式,读出了他们隐藏的情绪与需求。她不仅给予孩子肯定和引导,也为我们志愿者的后续陪伴指明了方向。我静静观察着,心里涌起一股敬意——这些长期的志愿者,原来是用这样的方式一点点走进孩子的世界。
下午四点多,阳光不再那么炙热,我们一起来到海边。广阔的沙滩和无边的大海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心。孩子们以各自的方式尽情玩耍,而我陪着小DK捉螃蟹、挖沙坑、蓄水洼,直到夕阳西下,都还意犹未尽。 穿鞋的时候,我看到王馨姐正拿着纸巾,轻轻托起DK的脚,一点一点为他擦去淤泥和沙粒。那一刻,我心里突然被触动:这样的细致和耐心,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假装的,而是日积月累的陪伴中自然真情流露。
回程的路上,我望着窗外的风景,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这次短暂的陪伴,让我真切地看到像王馨姐、果花学姐这样的志愿者,是如何以温柔和坚持守护着这些孩子的成长。她们不为回报,只是单纯地付出,甚至不需要孩子立刻回应。而这种付出,却在无声中滋养了孩子,也反过来滋养了自己。 我们用耐心叩响孩子的心门,而他们,却让我们重新学会简单地去信任、去欢笑、去感受。这个周末,我好像不只是去陪伴了两个孩子,更是找回了一种纯粹的情感能力。感谢这次经历,也感谢那些长期默默付出的人。
今天的第一次陪伴将成为以后的无数次,我找到了最有意义的生命状态——以真诚的陪伴相待,以温柔的行动相连,在给予中收获,在付出中完整;让生命因双向的滋养而丰盈、笃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