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过年了,又到了买买买的时间。新的一年,预示着新的开始,购物车里总有那么多种草的东西,等待着用年终奖去置换。下单、支付,几秒钟,成百上千的人民币便化作一份等待快递的小期待。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充斥着无孔不入的消费宣导,从淘宝的猜你喜欢,到商场里的各种体验店,从刷剧和综艺中一言不合就植入的广告,到朋友同事的安利,好像一天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有剁手下单的冲动。
然而这些东西真正是我们需要的吗?我们是为了真正需要而购买,还是在为了某种不实际的期望或欲望埋单?是什么左右了我们的购买决策?一部BBC纪录片获取可以让你刷新对消费的认知。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一个系列共三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企业是如何操纵消费者的心理,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让人们不停购买自己并不真正需要的物品。是这些操纵手段,逐步的把亚洲和欧美国家的人们代入到无节制消费的陷阱,在整个世界刮起消费崇拜的风潮。
片子一上来,就爆了一个商业世界的潜规则——计划报废。即有意的控制物品的可使用时间,即使可以使用更久,但是为了让人们为新的物品买单,而设定的强制报废机制。
灯泡是一个最早的例子,厂商签订了地下条约,共同规定灯泡的最长使用年限。
而后,各种物品的厂商都开始跟随这样的做法,例如一家打印机墨盒厂商,设定墨盒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在电子屏幕上显示无法继续使用。而事实上,这个时候只要用户把墨盒拿出,重新设定,就可以正常的使用,没有任何问题。
这样的提醒机制是人为设定的。厂商们期望人们把这个墨盒废弃,购买新的,促成二次消费,即使它仍然可以正常使用。
电子产品更是将这样的机制发挥到机制,以手机为例,更新换代极度频繁,而其中很多升级并没有实质体验的提升,然而这些旧物被无情的抛弃,即使有一些还是新的、未开封的产品。人们为了追赶潮流,不停的被新款刺激,为之疯狂、买单。旧的被淘汰的手机,形成电子垃圾山,形成对环境的垃圾负担。
企业期望成年消费者像孩子一样,冲动消费,在购物时暂时放弃理性思考。
CAD的发明,使产品设计者可以低成本的通过快速建模、批量的生产出成百上千中不同外观的产品,他们的功能和使用体验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外观不一样,从而刺激人们不停的把旧的换新、淘汰、再换新,无限的循环下去。
主持人采访了一系列大型生活用品公司的高管,犀利的质问其对一次性消费的观点和做法。例如宜家,是首个将家具一次性消费代入英国的家居企业,其在广告中会引导人们扔掉旧家具,面对这样的质疑,宜家的高管顾左右而言他,气氛一度尴尬紧张。
看过这部纪录片,再去刷淘宝,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其实对于上班族来说,每一分钱,都是花费了时间去换取的。在这里,小编提供两个购买公式,帮助你下单的时候更理智的做出决策:
公式一:下单的时候,可以先换算一下,物品的价格如果换算成工作的时间,是多久?这件物品是否值得你用这样长度的时间或生命去置换吗?举一个例子,一件外套,价值1000元,而每小时的薪资如果是200元,那么就需要5个小时的生命去交换。这件外套的价值带给你的喜悦和舒适是否等同于5个小时的生命长度?这样换算一下,相信你可以很快的做出判断了。
公式二:用这家物品的价格,除以一年使用次数,计算出的单次使用价格越低,代表着这件物品的可使用价值越高。举个例子,一个枕头,价值300元,每天都要用,用300除以365,单次使用不足1元。而一件同样300元雨靴,只有雨天才穿的到,假设一年50天下雨,那么300除以50,单次使用价格是6元,所以它的可使用价值就要低于枕头。虽然两者的价格相同,但是性价比却又很大差别。对于物品价值的衡量,除了它本身带给你的那一瞬间的心动,还需要考虑它的使用频次。
最后,附上这部纪录片的链接,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理性消费、捂好钱包,让自己的钱和时间花在生命中最值得最美好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