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原本一个并不出名的小山村,结果因为几个视频火遍了抖音界,因为几张图片火遍了朋友圈,于是,我们也忍不住趋之若鹜。
虽然经历两个小时的颠簸,可一路上的我们依旧掩饰不住兴奋,毕竟这是我们假期结束前最后的出行。但是,一到卖花渔村的三叉路口,我们便顿觉失望了,因为不仅那一片河滩上停满了车,就连我们通行的大桥上也被车辆堵得水泄不通。在执勤交警的温馨提示下,我们一个个只好把车停在大桥上,然后步行下到三叉路口去排队。
车多自然就意味着人多,此时排队的人已经从那一头的大桥排到了这一头的大桥,队伍绵延足有一百多米。我和汪国平老师比较老实,乖乖地走到队伍后面排队。妻倒是调皮得很,一个人径直冲到队伍最前面去试试运气。十几分钟后,妻便打了电话,说她不仅买好了票,还抢占了好的位置。于是,原本都有些准备打退堂鼓的我们欣然前往。
因为三叉路口通往卖花渔村的路不仅狭窄而且弯道多坡度大,所以必须得乘坐当地的小面包车才能前往。只是这小面包车顶多只能坐五六个人,所以成百上千的游客只能慢慢地等待。当然,也有一些急性子,实在等不下地,便开启了步行模式。
我们又继续等了十几分钟,终于如愿地挤上了小面包车。因为其他车辆禁止通行,所以小面包车便熟练地在道路上飞驰起来。尽管路边都有护栏,但是那每一次急转弯,还是让我们不由得紧张起来,我紧紧地抓着旁边的扶手,一刻也不敢松开。十几分钟后,我们终于安全地抵达了深藏在大山里面的卖花渔村。
一下车,我们赫然发现,这里也已经是人满为患。等着进村的人是熙熙攘攘,等着出村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用当地人的话来说,这些日子,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涌进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
卖花渔村之所以能移闻名全国,全赖于村里家家户户都专心于盆景艺术,不仅他们的屋前屋后,就连他们的菜地和山场,全都是各式各样的盆景,并且犹以梅花为盛。这里的梅花三色为艳,白的纯洁若雪,红的嫣然如霞,黄的灿烂似金,其中又以红色为最,漫山遍野皆是。
沿着村中小路前行不远,我们便撞见了随团早来许久正欲返回归程的汪金莲老师,汪金莲老师告诉我们:“现在来卖花渔村,显然已经错过了最好的赏花时间,我们刚才已经爬到了山上的观光点,结果所见与抖音界和朋友圈相去甚远,很多花儿已经开始萎了,并且凋落了不少。”
听了汪金莲老师的话,我们尽皆怅然若失起来,汪国平老师更是纠结于还要不要爬到那山上的观光点去。当然,我们一家已经是下定决心不去爬山了,毕竟,现在已经临近中午,气温正高,况且我们一家都是胖乎乎的身体。
我们两家商议之后,最终决定还是就在山脚下的人家院子边走走看看吧!虽然每家每户都有各种各样的盆栽,但是基本上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别。因此,所见并没有那么兴奋,甚至,都懒得拿出手机进行拍照了。
走着走着,我突然关注到了一户人家的外院墙上题着的一首诗:花村美名不虚传,花木满山又满田。苍老奇特且潇洒,谁人见了不留连?书赠冬林花友留念,壬辰年春,新安昌玉书。虽说诗的格调比较一般,书法也不是很大气磅礴,但是却写出了自己本真的心情,也能引起我们游人的同感。
我们继续前行,很快便来到了一片相对比较茂盛的梅林,梅树长得甚是高大,虽然还没有萌发出一丁点绿芽,但是却开满了粉艳艳的梅花,那颜色不是很亮眼,即使是在枯枝和蓝天的映衬下,也不能让人很清楚地分辨出来,须仔细端详才能窥出一些端倪。
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间,所以花香也暗淡了许多,即使是深呼吸,也很难嗅出浓郁的芬芳。于是,游客们几乎都是信步而行,极少驻足留连和摄影留念,似乎这花的吸引力还不及农户们煎煮烹炸出来的食物。
儿子是个吃货,尤好烧烤,几乎每家农户的摊位,他都要停下来好好看看,当然,他的手中免不了会多些好吃的东西,因为在他看来,不能大饱眼福,那就只能大饱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