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千字 DAY.12】
狱中苦况历多时,法在朝庭罪自宜。心悸易招声伯梦,才疏难集杜陵诗。
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得句偶然题土壁,一回读罢一回悲!
《绝命诗》袁崇焕
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数十个朝代的都城,地位不同凡响。而京师的布局也颇为独特,在城中心是当年天子的家,紫禁城;围绕着这个中心,星罗密布着王孙贵胄、皇亲国戚的家,各种王府。从明代开始,北京就形成了“内九外七皇城四”的城市格局,直至今日虽然城墙拆除,但是城市的肌理尚在。
明代北京城,城墙内即是都市的生活区域,中国的老百姓比较忌讳生死之事,所以在历史上,北京城内就极少有墓葬的存在,建国后更是如此。所以,在现今北京三环内,保存下来的墓葬是屈指可数的,更不要说作为中心城区的东城和西城。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袁崇焕墓可能是北京城二环内唯二的墓葬之一,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墓葬(另外在陶然亭公园内还有近代作家高君宇、石评梅墓)。
袁崇焕,明末将领,一个明末清初电视剧绕不开的历史人物。他,从抗击清军的孤单英雄到出卖民族的可耻败类,从蓟辽督师卫戍京畿到京城百姓食肉啖血,如此大起大落的精彩人生,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一个广东人(其实袁崇焕的籍贯存疑,或者说南方人更加准确,不过我在此想强调另外一个城市的属性罢了),在明末北京、或者说是辽阔的华北平原的历史上,用生命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帝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处以磔刑(即凌迟)。据说当时京城的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明人张岱《石匮书》中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噉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血腥程度,比香港三级电影《人肉叉烧包》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来传说,崇焕死被处死后,有佘氏义仆感其行为,偷偷收敛袁崇焕的残骨,并夜盗其首级,葬于北京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守墓。
初袁崇焕墓默默无名,直到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袁墓才得以修缮,清道光年间再获准扩建,并由袁崇焕的老乡、时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吴荣光题写了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袁崇焕墓有了今日的规模。不过清廷的做法是否是为了平抚当时被统治的汉人,就不得而知了。
近代学者康有为也是积极为袁崇焕歌功颂德者,康有为曾为袁崇焕祠题联“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还为(今龙潭湖公园内)袁督师庙题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评价颇高。不过考虑到袁崇焕和康有为同为粤人,故而康有为奉其为乡贤也不足为怪。
就如同谜一样的袁崇焕一般,袁崇焕墓的存在,也颇有一丝神奇的色彩,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斜街52号。这个地址看似简单,实际上如果是不太熟悉北京的外地朋友过来寻找,恐怕是要费一番周折的。因为实际上袁崇焕墓,石在京城东南二环内一处住宅小区内,对面还有一处不错的中学,这在北京更为罕见。
1952年,北京市规划局准备迁移城内所有墓地,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照此规定,袁督师庙和墓均在迁移之列。当时的文化名流叶恭绰、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人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而毛泽东回复“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在主席的亲自干预下,袁崇焕墓得以原地保存,成为北京城内的孤品。
当然,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文革”期间,袁崇焕墓还是被破坏了,墓碑被放倒砸断。而因传说袁崇焕墓中有后来配铸的金头,所以红卫兵掘开了袁墓,不过其中竟无一物,由此,佘氏义仆为主敛骨的真实性被质疑。其实,张岱在《石匮书》中已记载,袁崇焕“骨肉俱尽,只剩一首传视九边。”传视九边,是明代定制,以当时袁崇焕案的影响,如真有人盗窃其首级归葬,必引发轩然大波,正史之中不可能毫无记载,所以此墓恐怕终究只是衣冠冢而已。
袁崇焕究竟是英雄还是汉奸,究竟是寂寥孤独的百胜战将还是被高估的二流角色,我并不想做过多的考究。就像伟人曾经说过“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史,终究只是后人任意胭脂涂抹的,何况是历史中那些人,即便再闪光,也只是灿烂银河中的一颗星星罢了。《金刚经》中就说“如一恒河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等佛世界”,宇宙之浩瀚,单一个体的人,又算的了什么?
而今,袁崇焕墓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