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常常的上班路,只是在下雨
那天,是个周二。
因为上班的地方在郊区,比较远,需要8点前赶到总部坐班车,所以,跟往常的工作日一样,早上7点多被闹钟从床上喊起来,洗漱完毕,卡着点儿狼吞虎咽地吃完妈妈做的香喷喷的早餐。
急急忙忙得准备出门,这时候发现窗外雨下得有点儿大,马路上的行人都披着雨衣、打着伞,五颜六色的。
但是,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北方么,不就是夏天的一场普普通通的阵雨嘛。
更别提,这时候静悄悄地躺在手机里、没被看到的一条短信了,那是在前天晚上23点46分由市气象台发的暴雨红色预警信息。
于是,穿了个雨衣、背着个书包,就骑着我心爱的自行车去上班了。
这一阵儿,小朋友们都放暑假,早上少了家长们接送的车辆,路上还算顺畅,大概十来分钟后,就到了总部。
把车停在地下室,锁好,脱下雨衣,带着被雨水打湿的脸庞,蹦蹦跳跳地躲避着小水坑,来到班车上,长舒了一口气,起码淋不着雨了,准备像往常一样,睡上一路,补上一觉,睡醒就到单位了。
绕来绕去的上班路
这时候,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班车上的同事们了解到高速已经封闭了,跟班车师傅商量后,只能选择走下面的老路线了。
走到半路,眼看着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单位了,车突然停了下来。
只见这条路的路面已经彻底被黄黄的合着泥的雨水所覆盖,完全看不见路面的情况。
有些胆大的车辆沿着道路最中间的一条车道,排着队准备强行通过,但是车速很慢,看起来路上的积水也越来越多。
对向的道路上,积水比我们这条道还深,有些水已经顺着绿化带往我们这条车道上蔓延过来了。那条路上空空如也,只有一辆打着双闪的大奔停在对面,车轮子都已经被水没过,完全看不见了,看起来应该是在水里趴窝了。
经过车上同事们的激烈讨论,最后一致觉得不敢贸然通过,何况我们的老班车性能也没有多好。于是,班车调头,准备看看这附近的高速口开不开,上不去高速就打道回府。
走了十来分钟,竟然有个高速口是开着的,于是,班车很自然地就上了高速,没多久就到了单位。当然,这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
无心工作的几个小时
这天,来上班的同事也不太多,大家接好水、上好厕所,就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了。
雨还在一直下着,看起来雨线越来越密,远处已经白茫茫一片,变得模糊。近处的屋顶上、路面上,都攒了不少的雨水,被它们后方的兄弟姐妹们溅出来朵朵水花。
办公室里静悄悄的,只能听见顶楼的雨水汇集到雨水管子里哗啦啦地往下奔流的声音。
中午下班,在楼下吃完午餐,也没办法像往常一样在楼下溜达一圈了。同事们陆陆续续又回到了办公室。
几个心急而敏感的女生们,这时候开始嚷嚷着想早点儿下班回家,说这雨下的太大,再晚点儿回去路上还不知道会堵成什么样子。
然而,没有人敢拍板儿,大家也只好等着。到了两点半左右,在市区的领导看形势有些不对,赶紧打电话过来组织大家返回,如果有不想回去的,就留在单位不要回去了,这真是个英明的决策。
有些自己开车来的,或者家里没人的同事,就留了下来,事后发现他们是最幸运的。
剩下的,大家匆匆忙忙地收拾一下,坐着班车踏上了返程之路。大家心中还带着一丝窃喜,仿佛跟白得了一下午假期一样。
这时候,才是不可磨灭的一天的开始
谁知道,这一天的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路上,班车前车窗的雨刮器档位已经开到了最大,但是玻璃上的雨水却像没被刮过一样,一点儿也没少,模模糊糊地走完了大半个陇海高架,在往常的出口下了桥,到了地面段。
在路口右拐之后,发现路两旁的景象有些异样。那个平常干涸的小小金水渠的水面骤然增宽,露出了它金水河的狰狞面目,水面似乎还在河道里左右晃荡,攒着劲儿拍打着它曾经触不可及的高度。
前方的车都停了下来,眼看着他们一个个都调了头,走到跟前儿才发现有交警同志在指挥,说前方路段积水很深,停止通行,大家都折回高架绕行吧。
这个地点,距离我们总部只有十分钟的车程了,没办法,大家只能折回高架,准备绕道。
在高架上,除了雨越下越大以外,又多了一幅平常看不到的景象,竟然有人骑着电动自行车上了高架桥,走在高架最旁边儿的窄道上,给灰不拉几的高架镶着一道彩色的边儿。
没有被水淹的高架上,却被车塞得满满的
到了另一个下桥口,路已经被完全堵死了,全都下不去。
这时候,我们已经在路上耗费了两个小时,时间来到了4点半。
起初,班车上有同事还在调侃说,他最喜欢下雨,每天的日子太单调了,遇上这么大的雨也算是一次不平常的经历。
车停了一个小时,大家都有点儿坐不住了,手机也都快没电了,路面上也开始有点儿混乱,竟然还有一些车辆调头想逆行,路面上被这些车辆分割的横七竖八的。
有个同事憋不住,拿着伞下车去前方探探路,十来分钟后,回来说前面被交警拦着,下面路上的积水太深,看不到底的深度,车肯定是走不了了。
还有同事号召大家弃车徒步回家,被我激烈反对,并拿着地图app里的积水点标识和信息给他们看,车都过不去的下桥口,我们人肯定也走不过去的。好在,大家都作罢了。
竟然在堵车中,见证了历史
大家都着急的刷着手机,想看看有什么消息和通知。
结果,发现刚才度过的一个小时里,我们郑州的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刷新了全球省会级城市小时最大降雨纪录、全国陆地国家级气象站小时雨量纪录、郑州历史最强降雨……
往常,所谓的世界纪录都是让人惊叹和称赞的,但是,看到这个纪录,我们可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大家的心情随着各种纪录的被打破而胆战心惊着。
估计今天是回不了家了,趁着还有点儿电的手机,赶紧查了查附近的旅馆,幻想着回不了家,住店也不错,然而,基本都是订满的状态了。何况,我们也下不了桥。
随着丝毫不减弱的雨势,天色也在更快地落下黑幕。班车上的同事们已经坐不住了,纷纷歪歪扭扭地躺在车上,看到这样不常见的画面,我还悄悄拍了张照片发了个朋友圈,配着这样一句话——“见证历史,却不知道路在何方。”
万幸突围,来到早晨的出发点
时间来到了7点多,前面早已熄火的车辆一个个又点亮了起来,开始慢慢往前移动了,哈哈,有希望了啊。
慢慢下了桥,有一位站立着像灯塔一样的交警同志,指挥者我们这些车辆沿着路中间缓慢通行。
车窗外,远处路面积水的深度普遍快到了大腿跟部,三三两两的妇女们紧紧挨在一起,拄着不知道哪里找来的长棍子,在慢慢试探着过马路,浑身湿透、颤颤巍巍、狼狈不堪。那是一副只有在历史书上、在电影上看到的画面,就像我们当年躲避花园口决口的苦难同胞们逃荒的场景,让我们目瞪口呆。
在返回总部的路上,时不时地会有一辆被人抛弃的轿车横亘在我们行进的路线上。前一阵刚扮靓的路中央栏杆上的花盆,一个个东倒西歪,连土渣渣都看不见,更别提那些植物了,一个个只剩下空荡荡的壳子。
快8点的时候,我们终于到了总部。下了车,我直接上楼去找我媳妇去了,因为那个时候凭借着任何交通工具,已经是回不到家了,除非一路趟水回家,太冒险了。除了像我一样留在单位的几位同事,还有两位同事坚定地要回家。
上了楼,发现总院的同事们基本上都没走,有几个想坐地铁回家的,也因为水太深而折返回来了。他们还苦中作乐,把平常汇报用的投影仪,接上电脑,对着白墙,在办公室里放起了电影。
在喝了一杯热水后,才想起来没吃晚饭的肚子,顾不得平时减肥的约束,往嘴里胡乱塞了些零食,紧张了几个小时的心情终于放松了一些,看了两眼电影,不过还是刷着手机,看看有什么消息,打算就这样在总部睡一晚上了。
没想到,竟然还有机会回家
大概9点的时候,雨下的稍微小了些。、
刚好,有个同事的老公竟然尝试着把车开了过来准备接她回家,我们几个住的近的,直接放弃了留宿单位的计划,赶紧下楼准备蹭人家车回家。
车子也只能停在路中央等着我们过去,也顾不得鞋子会不会湿透,直接趟着积水过去上了车。
车开出了一小段之后,发现常走的那条路的交叉口,积水越来越深,还有几辆电动车和轿车倒在了一起,那画面看起来心惊肉跳的,只能折返,找找别的出路。
好在一路上有惊无险,我们夫妻俩来到了家门口。
不过,电梯这个时候已经被泡坏而停运了,只好爬了十来层的楼梯,终于到达了那温暖而熟悉的家。
开门的那一刻,看到娃娃们和老爸老妈,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肉身回来,心情却被雨滴砸碎
雨又一次下大了起来,不自觉的想看看有什么消息和新闻,刷着微博,发现地铁里还困着不少乘客,那画面看起来跟电影里的世界末日一样,绝望无助、恐怖至极,大家都在留言和呼吁去解救他们。
还有关于离我们城市不远处的水库的消息,漫天飞舞,一会儿说有“溃坝”的风险,一会儿说是谣言,一会儿说要转移附近居民,就像一把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一夜,相信所有郑州人都无法安眠,都在等着那不想听见的消息。
万幸,险情没有进一步扩大,雨慢慢地也停了。
后来,才逐渐知道,有个同事掉到了施工坑里,后来自己爬了出来,还有个同事过马路差点儿被水冲走,被一位好心的大哥给拉住了……
然而,有些人永远地停留在我们上班的必经之路上、有些人永远地停留在曾经以为风雨无阻的地铁里、有些人永远地停留在平常再熟悉不过的地下车库里……
他们都是跟大家一样早上高高兴兴地出门,却没成想再也没能回来。
原来,我们这些上班族,在那一晚,下班能回到家,是那么地幸运。
劫后余生
差不多快一个月之后,又是早上出门上班,凑巧和媳妇一起,坐着电梯去地下车库开车。下到一楼的时候,电梯里的大妈出去了,电梯门合上之后的瞬间,哐啷一声巨响,一个急停,电梯坏了,大概卡在了负2层的位置吧。
赶紧给物业打电话请求救援,等了大概半个小时后,维修人员才把门打开,拉着我们爬了出去。
出来之后,媳妇对我说:“这要是在那一天,估计我们都已经死了。”
想起困在高架上的时候,有位同事说他特别喜欢雨天,后来,我们整个郑州都患上了“疑雨症”,看到下雨,哪怕仅仅是预报,都会笼罩起一丝紧张的气氛。
不过,在这次雨灾中涌现的无数的人性的光辉,让我们突然觉得这座城市是有温度的,平凡中透着一种不平凡的勇气,大家彼此之间都发出了劫后余生后的感叹,都有了过命的交情。
未来,就像尼采说的“生活有意义,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饴。”大家一定行,郑州一定行,河南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