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浸润了我的生命
江西乐平 蒋铭国
2018,带着感恩与难忘,伴着充实与成长,携着故事与记忆,渐去渐远,已然成为了一段过往。然,于我而言,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将载入我的生命史册。我的2018因为教育行走变得丰厚具有质感;我的生活因为教育行走变得充实饱含期待;我的生命因为教育行走变得丰盈绽放激情。
与生命相约:回望才觉虚度
全国第四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宁波行,正如其所言“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瞬间颠覆了我的教师观与生命观——除了日常的苦逼生活外,我们还可以拥有另一片灿烂的天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教育行走”吻开了我的天眼,叩开了我的心扉,撩开了我的思绪。
时间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公平最公正的天使,既不会给任何人多一分,也不会给任何人少一秒。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最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借助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向世人宣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能够悟出人生之如此要义——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想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才是具有崇高品质的人生。
当我知道奥斯托洛夫斯基是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如此卓著,表达出如此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感触时,是多么地令人敬仰与遥望。
读这本书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然而这一句隽永而扣人心弦的话却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任凭时间的洗礼,岁月爬满额头;任凭尘世的冲击,经历塞满了筋骨。
有人说,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2014年我们几个同事去往桂林的时候,曾有一位老师在大巴上感慨,我们广大的一线老师,仅仅是在生存,并不是生活。当时我们纷纷赞同。生存是生活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仅仅是生存,但是依然憧憬着生活。
记得之前打开美篇的首页面,呈现给我们一句话是——诗意地栖居。的确,这才是生活的样子。
身为茫茫尘世中人,我们任何一个人,虽然有很多不可作为,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们知道空间是三维的,它有长、宽、高。我想生命也应该是三维的。作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三度:长度、宽度与厚度。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夯实生命的厚度。作为教师,以传承文明为使命的人,尤其应该如此,给学生,给民众,给世人一个榜样的力量。
去年11月份,教育学者、诗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张文质老师为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教师共读活动写了这样一段话:
“不读书无以言教,这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认知,今天对很多教师不读不写不言更是忧心忡忡。可以说,若是不读书,就没有以传承文明激发思考为第一要务的教师职业存在的可能性了。悠悠万事,从阅读开始!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在于我们是个阅读者。只要教师仍在读书,教育就有希望。”
“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在于我们是个阅读者。只要教师仍在读书,教育就有希望。”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也慢慢悟出了自己的体认——永远不要放弃滋润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学习”。
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学习,就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学习,就有了成长的机会;只要我们没有放弃学习,就拥有了一双“天眼”,仰望世界,憧憬未来,审视自己……
当我们用“学习”练就的一双“天眼”,审视自己,回望过去,你会猛然发现——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从来就没有爬上过井口——仰望辽阔的天空,畅想精彩的未来。
回望才觉虚度,精彩就在脚下。
学习成全生命:被逼是一种幸福
“教育行走”,让我永不停步,笃定地迈在学习的路上。2018年岁末,有幸获得机会报名参加N师学院学习。经过数天耐心而焦急的等待,历经了向往、憧憬、焦急、失望之后,突然收到了被N师学院录取的消息,着实令人亢奋,激动不已,除了失而复得之感,更有受宠若惊之意。
于是乎,在这得意之时,大好之下,开启了我的不平凡的2019。
N师学院每周二晚上在CCtalk平台上给大家上一节直播课。如今已经上了第八课。N师学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网课,培训一批网师,将来成为青椒计划的授课导师。
每次直播课后都会有一个作业。之前每次作业都是写一些课后感想,或者是对未来的一些畅想。这一次的作业却与以往不同,可以说是拉开了真枪实干的序幕——建立自己的直播间,并开始上第一节直播课。
吴虹校长要求我们,作为第一次直播课,五分钟的自我介绍就可以了。虽然只有五分钟,但是作为从未开过直播课的我们来说,仍然感觉压力很大。按照惯例每次作业都是在下一次上课之前完成,也就是说完成作业的时间是一个星期。貌似五分钟的直播课,一个星期完成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并非如此。
记得年前刚放寒假的时候,我对寒假有一些设想。比如说专门走访一下自己小学时期的老师,重温一下儿童时的记忆,顺便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练笔,也是一种对过去的回望。回望童年,保卫童年是张文质老师所提倡的。刀哥谢云老师也说童年是生命的根须。我想,回望童年应该是很惬意的一件事。
再比如,我们家每年正月初一都会开一次家庭会,已经有了八个年头。我们参加N师学院学习,就是奔着开直播课去的。直播课最大的好处,除了可以和远在天边的人进行互动,还可以无数次地反复回放。这也许是一种最好的存放方式。于是我就估摸着,年前就建立一个直播间,以便把家庭会议开在直播间里。
终究因为没有形成正式的计划,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再加上春节期间,以亲人间相聚为主,于是时间就一天一天这样耗过去了。结果寒假前想的各种美好的设想,并没有得到实现。
现实与想象永远相差万里——如果只有想象,而不付出实践。只有拥有足够自制力的人才能把想象付诸实践。只有把想象付诸实践的人才能把想象成为可能。
我是一个自认为执行力还算可以的人。然而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地方,仍然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有一个人在背后推你一把,逼你一程,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被逼是一种幸福。
星期二的直播课后,我们N师12组组长星期三早上便发来作业——
各位N师早上好!经过8节课的学习,大家开始要进入实战环节了!昨晚第八课教大家建自己的小组直播群与个人直播群(我们小组就以上次的为准,大家一起提下建议),请大家百忙之中,推进完成!
本组学员的个人直播群号请发在本组,我搜集整理后统一反馈到组长群,之前有自己直播间的教师不再重复建群,下周一之前建群完成,务必确保以下任务完成:
1.一个好名字让您的网络直播间更吸引人(吸引眼球,脑洞大开);
2.一张图片介绍(本群海报,突出重点);
3.一段文字介绍(不低于100字,突出课程特色与面向人群);
4.做一段5分钟课程录制,介绍自己课程(回放分享到本组,也就是一段微课);
5.已经有直播群的教师不再开新群直接可以用本人群号,可以完善课程分类,让原有课程结构更清晰;
6.各组完成情况将在下周二课程给予总结表彰!所以请大家务必在周六前完成,周日至周一大家互相提建议改进。
这几天正忙着学校迎检工作,无暇顾及,但是看着组里的其他老师在纷纷建群完成作业,心里也时刻涌动不止。星期四中午终于按捺不住,抽空仔仔细细地研究了组长发来的作业要求。
这次的作业确实不简单。如组长所说,确实是“实战”,正因为是“实战”,怕动手晚了完成不了。于是,星期四的晚上就按照要求开始做群海报。事实上称不上海报,只是一张PPT图片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张图片,加上些许的文字,修来改去居然花了几个小时。
快到凌晨,想着组长要求我们星期六之前就把作业完成好,以便星期日和星期一进行修改完善,心里没底的我,怕完成不好,便产生了紧迫感。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继续建直播间。按照之前自己的想法,从“我是网师”进入,等我填好所有的申请之后,居然发现要等到3月25号,也就是四天之后才能通过。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糟糕了。于是产生了疑问,便到群里面寻求信息帮助。
经过认真研读群里面其他老师的信息,获知了建群的方法,于是很快把群建好了。接着填写了里面所有信息,发布了课程预告。捣腾到凌晨一点多钟才得以完成,看上去也有些模样。说来也奇怪,平日里到了11点多钟就耐不住了,必须要休息。但是这一天不知不觉就到了一点多。或许这就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吧。
建直播群的时候必须选一个课题,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合适的课题,于是就定了一个“与生命相约”。知道组长要求星期六之前完成作业,于是课程预告里面也订了星期六晚上。事实上,直播什么内容也没有准备,只是头脑里有个大概的想法而已。
次日也就是星期五的晚上,本来是思考一下应该准备直播什么内容的。或者说把它写下来。毕竟是第一次,争取尽可能直播得好一些。但是静不下心来,不由自主地进入自己建的直播群,审阅起课程预告来。总觉得“头图”存在问题,自己又琢磨不明白。为了节约时间,只好向群里的其他老师求助了。终于明白在头图生成过程当中,只能在上传的图片当中选取正方形大小的范围,然后又在所选取的正方形的大小范围之内,上下两边自动裁剪,以16:9的方式呈现中间部分内容。怪不得自己生成的头图根本上就不完整。
为了让头图呈现自己原有图片的模样。于是我又重新采取预留的方式进行重新制作上传。也不知道我采取的方式和大家使用的方式是否一致。总之,我也能把我所期望的图片生成头图了,这就是一种收获!心里不免泛起幸福的涟漪与荡漾的春波。
星期六的早上,群建好了,课程预告也发布了,该是直播检测了。我使用的是一体机,捣腾了许久,结果检测不到摄像头。看来麻烦了,况且直播的内容也没有梳理好。更致命的是三个星期前就约好了今天同学去聚一聚,总不能失约。也管不了那不多了,上午9:30还是如约去参加同学聚会了。虽然人在与同学聚会,可是心里总惦记着晚上直播的事。
直播稿没有写好,摄像头没有用,预告已经两天前就发了,这咋整呢?取消吗?推迟吗?好像都不太好。还没有到最后时刻,再看看吧!
下午三点多,我们得以返程。回家已经4点多了。首先就是完成直播稿。直播稿两天前是开了个头的,这次写起来也比较顺手,一个多小时后便完成了,也没有多少修改。
接着做了一下直播检测,发现摄像头仍然不能用。于是决定用手机录视频,然后在直播时进行播放。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想用头图作录播视频背景,便决定去学校教室录播,用班班通播放头图作背景。
为了能获取合适的背景大小,把桌凳叠起来并设法固定手机。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视频的时候,结果发现,照相与视频模式取景很不一样,算是前攻尽弃。于是重新捣腾,但是任凭怎么捣腾,面相总是黑乎乎的,想必是班班通屏幕太亮所造成的。看来想象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终究不能如愿。那就不要背景吧。
便决定不要背景直接录。值得庆幸的是,我班教室是临时改建的教室,特大,后面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后墙也是装修过的,甚是雅观。再就地取材配上教室里的一盆绿植,也算OK了。于是在爱人的协助下便录了起来。
录了两次,虽算不上最满意,也算是良好吧。这时已是7点多了,离直播只剩个把小时。于是我们回到家里,便准备第一次直播了。再一次试了下摄像头,仍然没用,便最终放弃了。起先还担心视频如何能上传至直播间,没想到通过直播间多媒体可以直接播放本地视频,只是提前将手机视频通过QQ保存至电脑就行了。
虽没什么现场观众,但终究算是按时进行了第一场直播。这将开启我的直播人生。与生命相约,从直播开始。
如果不是N师学院课程需要,可以肯定,此刻是不可能开启直播课程的。原来这一切是被逼的。事实上,被逼是一种最骨感的幸福。
前行路上:得饶人处且饶人
上周五,也就是3月22日中午。微信中一行字映入眼帘——“前行只为遇见更美的自己,归来已不是昨天的模样。”感到特别亲切。因为这是我前几天写成的一篇报道里面的文字。
3月16日至17日,我们学校数学组教师一行十人赴南昌站前路小学参加了“中国教育梦——拓展数学教育的新疆域,重塑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新流派‘全景式数学教育’专场观摩活动”。17号下午我在返程途中写了一篇美篇报道——《归来已不是昨天的模样》。当天傍晚我把链接发到了“全景式数学南昌专场交流群”里。
这会儿当我看到才写过几天的熟悉的文字——“前行只为遇见更美的自己,归来已不是昨天的模样。”于是心里不免一阵惊喜:是不是全景式数学公众号转载了这篇报道?本是满怀惊喜地点进去,可是一眼看见的——报道另有其人——而文字却是我“亲生的”,蕴含了我当时的灵感。
心情顿时坏透了。岂有此理!不可能啊!这众多的语句,特殊的词汇,没有理由会相同啊!——难不成有人抄袭?毋庸置疑,但凡能识字的人都可以判断——纯属抄袭。
情急之中,心绪杂乱,甚是懊恼。我把全景式数学公号转载的文章和我原有的美篇文章发到我们此次南昌一行教师群里,他们都认为抄袭非常严重,有必要维权。是的,不能随她而去必须维权。于是我立马联系全景式数学南昌专场交流群主高丽君老师,给她留言说,有话要说,让她联系我。我有点担心,怕还不能证明纯属抄袭。于是我又把链接发给我一个做律师的表姐。
很快,高丽君老师告诉我她们是从中国江西网转载过来的,因为文稿刚好是专场的推送,正符合她们公号的推送主题。事先并不知道文章源头,表示道歉,可以根据我的意愿马上做删除处理。
可是接到律师表姐的回复是:“粗看了下,你的详尽,江网的简约,不明显呢。”我心有不服,便又把两篇文章做了比照,把相同文字部分划了红线截图发给表姐,并告诉她相同文字部分目测已达到70%。晚上收到表姐的回复:“不是原作者还真不会注意到这些,所以抄袭者才更侥幸以为不会被揭穿。”
虽然中午并没有得到表姐的回复,但是我可以确定,纯属抄袭。整个一中午心情不好。总想找个地方倾诉。最后决定必须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下午通过报道里涉及的学校名称在网上进行查询。发现这篇报道作为学校报道在九江网上也进行了发布。于是通过114查询号查到该校的电话号码。
我本着不轻易把事弄大的原则,拨通了对方学校的电话。接电话是对方学校党政办一位新教师。当我确认余欣(化名)是该校一名老师,同时也是中国江西网九江头条的通讯员后,并没有把事情告诉对方,只是让她转达,有一个人需要找她,让她主动联系我。
当天晚上我没有得到对方的联系,心想:怎么还不来联系呢?我再次拨通了她们学校电话——虽然我知道应该是打不通的,因为这是座机电话,这个时候应该没人上班。我转念一想,要不打中国江西网新闻电话吧。当时查找的时候,我特意保存了该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经过一番考量,最终我还是没有打这个电话。还是等一等吧——万一那接电话的老师没有转达到呢——这样的事情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于我没有太多关系;如果把这件事张扬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她的声誉。想到这里,我决定还是等一等!
第二天上午,正值周末,我和几个同学乡间小聚。在登山途中,大约十点半,终于等来了对方的联系。
“蒋老师你好,我是九江SYSY学校的余欣。我校党政办的老师说你找我。”
我把发布在中国江西网-九江头条署名她的通讯链接发过去,问到:“你写的吗?”
“我写的初稿,我教研组长帮我修改的。蒋老师,是哪里写错啦嘛?”
看来她没有意识到,或者假装没意识到,抑或是以静观动。这时我把我写的美篇链接发过去——《归来已不是昨天的模样》。
她轻描淡写地回复:“我看了你们的。”
我遂诘问到:“没有问题吗?”
她稍改变了口吻:“用了你们的一些内容。”
对这样的回答我显然不满意,也意识她还没有承认的意思。于是我把抄袭部分用红线画出来先前发给表姐的截图发了过去。并正式地警告:“好好想想吧!”随即加了一句:“请认真想想!”
直到这时,余欣老师或许已经知道无话可说了。终于表现出了该有的勇气:“是的,是你写的,如果我做错啦跟你道歉。”
我趁势进一步提醒道:“希望你能真诚一点,自己想一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合适的方式。”
“我不该用你的内容,这是我的错,对不起!”
“中国江西网上已经登载如何处理?”
后来她打来电话,解释说她是一位非常年轻的老师,涉世不深,是第一次写通讯,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希望此事不要让学校领导和同事知道。当即我就告诉她:正是出于对她保护的角度,当时在电话中没有说什么,只是让接电话者代为转达有人要找她;希望认识到这件事情,并妥善处理,真诚希望对她不要带来任何负面影响;通过这件事务必认识到作为通讯员应该要有自己的底线,这既是对别人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经过简单交流,决定做删除处理。应该不过分吧——得饶人处且饶人。
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路上。遇到可以帮助我们的人,祈求别人帮助;遇到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我们伸出援手。人生在世,谁能无错?让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也得饶人处且饶人。独行快,众行远。漫漫人生路上,让我们所有人携手同行,打造属于自己的品质人生。
回头望,皆过往。待抬头,且笃行。与生命相约,铸多彩人生。
遇见了教育行走,得到了张文质老师与刀哥谢云的点化与感染,重新审视起自我的生命意义,也时刻以成全生命的角度观察世界,理解学生,践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目前除了担任教育行走“行走拓宽世界”公众号编辑,“跟着张文质写作”简书专题管理员,正规划建设自己的CCtalk直播间。拟建设三个分支系列课程:面向一线教师的“与生命相约”;面向学生的“生命数学”;面向家长的“生命化教育”。
让我们在“教育行走”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力量,与天下网师携手同行,与生命相约,成全最美的自己,成全最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