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2号,儿子从书柜里拿出作家豆豆的《天幕红尘》向我推荐,于是我利用两个晚上便将这本书读完。
本书内容涉及政界、商界、娱乐界,商人,演员,海外学子等人物纷纷登场,场景在莫斯科,柏林,纽约,巴黎,香港,北京等城市之间穿梭般展开,时间集中在1991年8月24夜到1992年8月25日。短短一年间,人物命运发生了极大变化。全书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击力。
小说从苏联解体,石油大亨罗家明一夜之间破产自杀写起,到老九送戴梦岩去码头,方迪为叶子农买墓地止。罗家明自杀,母亲气绝身亡,妻子林雪红迁怒于叶子农,认为丈夫破产是叶子农的“见路不走”4个字所害,于是联合债权人,要求叶子农担责,并还清丈夫欠下的105万美元的债款。叶子农一言不发扛起巨额债务,采用“国外劳务输出”解决了债务。叶子农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家,个性自由,独处海外,企图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最终却被海外右翼势力杀害。
叶子农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其“见路不走”的哲言贯穿了全书,影响了很多人:罗家明奉为信条,老九苦苦追随,方迪苦思冥想。全文围绕叶子农和罗家明的故事展开,揭秘了“见路不走”的人生准则和从商底层思维。
“见路不走”神秘莫测,但何谓“见路不走”?开始阅读时我很模糊,直到读完才算理解。
叶子农的本意是“见路不走,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提醒罗家明别琢磨什么高人高招儿,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实事求是,而罗家明却会错意,完全往反方向走,只奔高人高招儿。“叫事于道,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
见路不走其实是实事求是的通俗说法,是提醒我们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要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明了。
书中阐述了什么因决定了什么果,这是客观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指出“见路不走”的人生和从商指导方针。
做面馆的老九,由于真正领悟到 “见路不走”的真谛,实事求是,认清自身限制,濒临倒闭的面馆起死回生;留学生方迪领悟到 “见路不走”的真谛,毕业论文巧妙选题,且顺利通过;叶子农在短时间内赚取105万,还清罗家明所欠债务,同样也蕴含着“见路不走”的核心思维。
由此可见,叶子农提倡的是脚踏实地的态度,观念,思维,这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因循守旧,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才能由弱变强,转败为胜。
课程改革期间,我们曾先后学习山东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永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后来学习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模式等等,后来结合校情学情,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功者的经验是基于他自身的条件产生的结果,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制他们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我们自己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我们,可以学习先进经验,但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盲目模仿,一味模仿,不要拘泥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任何事物从成因到结果都是有规律的,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什么结果需要什么条件,这是科学。
大多数人愿意走捷径,比如谁谁成功了,认为照搬过来我们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害人,不管是谁的经验教条。所以学习时要解放思想,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科学思维去认识事物。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以教学的有效性作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作家豆豆具有超脱常人的思维模式,全书内容蕴含满满的哲学道理,更含有对商道、人性、道德观、爱情观、生死观的深度剖析。
见路不走,实事求是。尽管我们不经商,不从政,但对于提升认知、改变思维模式,突破阶层壁垒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