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致良知的家人们,大家当下好!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今有大家来捧场,才有我精彩演讲!
真诚的友谊来自于真诚的介绍!
我是彭宁
是致良知线上课堂印证班一期的学员,也是石家庄长安区致良知线下学习会发起人之一。还是致良知公益论坛督导部的一员!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圣贤文化,致良知;践行利他精神,做公益。欢迎大家与彭宁一起同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这次非常感谢长安区田辰学长,给了我一次主讲的机会!
在主讲之前呢?我想与大家互动一下,大家有没有给家人,朋友,亲戚,领导,写过信的经历呢?
有的话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有,没有。
好!没有的多!好!
那我再问大家一下!给3个名额。
1:有!你曾经给谁写过信?
2:没有!为什么你没有写过信?
对,现在有手机了,打电话都能解决了!
3:最后再问一个问题,你觉得写信和在手机上发信息的情感区别又是什么呢?
感谢大家给出的宝贵意见!
的确,当下的科技特别发达!想谁了,有什么事情啦!一个微信过去了,一个电话打过去了,一个视频过去了!太方便啦!
而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怎么办?只能是写信,有的要十天半个月才能收到。虽然是十天半个月的,但在圣人的书信和话语中,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典,如孔子的《论语》,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曾国藩的家训等。
所以,书信重不重要呢?
重要!倡导大家要在你认为的重要的节日里,生日啊,新年啊,国庆节啊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尤其是今天的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表达一下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养育之恩!与父母关系有卡点的,也可以表达一下忏悔之意,祝福之情!等等。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大家对王阳明先生有多少了解呢?
王阳明是谁?
王阳明(王守仁。)
【名字】
王守仁。生于1472年10月31日,死于1529年1月9日。活了57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他是哪里的人呢?
【籍贯,著作】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成就】
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成就影响】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弟弟】
大家知道阳明先生有几个弟弟?
王守仁(别号:阳明)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仁,俭,文,章,(贞)】
(妹妹:王守贞,妹夫徐爱)
好!
不错,大家对阳明先生了解了不少。
在这里呢,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下,圣人张的言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是多么伟大的胸襟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语啊!没有任何分别心,不是为一个国家,为一个朝代而去立心愿,是继承圣贤文化传统,为未来天下所有子民,开创天下大同,天下为公,万世万代的和平来做事的心愿!
而阳明先生就是以“知行合一”来践行圣贤文化的印证,他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被称为“三不朽”圣人!
阳明先生提出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还说:“人人皆可成圣贤”!
很多人认为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那阳明先生是人,不是神,他也是和我们一样要经历酸甜苦辣咸,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的生活。
他也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也有与弟弟妹妹的情感生活。
那他平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阳明先生给他弟弟写信的大概内容啊!
他经常收到他弟弟的来信,他也给弟弟回信,看到了弟弟表达为自己的人生奋发图强,不能像以前一样碌碌无为了。
他也问弟弟:“你们是真的诚心诚意想去做到,还是随口一说呢?”
不怕你不知道错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我们先来诵读一段原文:
《寄诸弟书》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
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寄诸弟书》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qú]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gù],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多次得到诸位弟弟的信,觉得诸位都有悔悟奋发向上的念头,我很欣慰!但不知你们是真的诚心实意,还是随口一说。我们的心因有良知,所以光明如青天白日,没有犯了过错的人却不知他犯错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改。
一个改过的念头产生,马上去改,立即就会良知光明。凡是人,谁能不犯错?有错就改才是最贵的。蘧伯玉,大贤人,还常常说,“少犯些错误却还没能做到”。商王朝的开创者商汤、孔子,都是圣人,还只是说“知错就改,就没有什么大错了”。很多人都会说“人非尧舜,怎么能没有过错”的格言,其实这是人云亦云,人们根本是不了解尧和舜。如果尧和舜自认为自已不会犯错,那他们就不能称之为圣人了。【】
所以他们都会对继承者说:“人心是会时常犯错所以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功德圆满。”两人都认为人心是会犯错的,其实也就证明了他们的心和我们的心是相同的。人心椎危的“危”就是“过错”的意思,只有小心谨慎,下最纯粹的功夫,才能让我们秉行中正之道而免于过错。从前的圣贤们一发现己有过错,马上就改,所以才会没有过错,并非是他们的心和我出心有所不同。“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须唯恐有失”的人,都是时刻能见到自己的过错,而改正过错的人。我最近真切地意识到此改过之学有用力处,但被平时的积习所感染,改过的勇气欠佳,所以殷切地为诸位弟弟说之。你们万不可如我一样,习气积重难返后,改过可就难了。人正青春年少时,精神饱满充沛,生存还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所以学习很容易。随着年纪的增长,精气神逐渐下降,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时常为生活而奔波劳累,学习就成了件比较难的事,但如果有志于学习,仍有可为。最要命的就是到了四十、五十岁,正如落山的太阳,光亮和温度渐失,无可挽回了。所以孔子说:“人到了四十、五十岁如果还没有深切的志向,那这个人的人生基本上也就这样了。”孔子还说,“年纪一大,血气衰弱,就不要把得失放在心上了。”我最近发现很多人此病不轻,所以深切嘱咐诸位弟弟们。应及时互相勉励,千万不要等到有一天懊悔终生。
这段原文是选自王阳明先生的《寄诸弟书》中的一段。我们先了解一下写这段原文的背景!
这是在1518年五月,正德十有三年戌寅,也就是阳明先生四十七岁,《寄诸弟书》是阳明先生写给自己的弟弟们的一篇文章!
❤大家知道阳明先生有几个弟弟?
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
长子(王守仁)次子(王守俭)*j、,三子(王守文)四子(王守章),女儿(王守贞)
父亲:龙山公王华。
了解一下阳明先生为什么要给他的弟弟写这一封书信!
用圣贤事迹给弟弟们表达自己收获的观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大舜帝在禅让帝位给大禹的十六字方针!
什么是“人心惟危”
这里人心的“危”,指的是那些让人类有不好的感觉的所有经历,也就是说这个“人心惟危”指的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趋利避害”这种本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类远离危险。任何事物都有两个面,“趋利避害”让人类避开危险的同时也会导致人只想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而不去做让自己不舒服的事。而有一些事虽然不舒服却是人必须要去做的,在这个时候“趋利避害”就会反过来变成阻碍人创新、进步的枷锁。
例如:
比如 任何专业的基本功训练都极端枯燥,很多人在自己专业领域上没有突破,主要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训练,其本质就是人“趋利避害”的这种本能在发挥负面作用。
很多孩子面对学习中重复训练的字、词、基础运算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也是因为无法面对枯燥重复的基本功训练;家长如果不能发挥督促的作用,那么很多孩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就不够扎实、不够熟练。基本功的训练不过关,知识的连贯性就会出现问题,表现为前面知识点掌握不熟练影响后面知识点的掌握,形成恶性循环。
舜准确的指出了“趋利避害”既是人类的优点,同时也是人类的缺点。表明了“趋利避害”会让人类躲开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同时也就躲开了自己应有的责任。尤其是那些拥有权力的人,一旦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而躲开了自己认为不舒服的事,那么也就躲开了他应尽的社会责任,他就会用权力去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舜在这里告诫禹要注意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会阻碍人的创新、进步,告诫禹在获得权力的时候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因为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而丢掉身上的责任。
道心惟微
这里的道心的“微”,指的是“自然规律”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准确表达,“微”也可以用“不明显”三个字代替。就是“自然规律”不明显,很难像文字和图形一样给人以直观的印象。舜在这里清楚告诉禹,人类根据经验总结自然规律,进而掌握自然规律的过程非常艰难;进一步把所归纳的自然规律传授给后代则更加艰难。
早期人类在摸索生存之道的时候,面对未知的自然总结生存经验的时候,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和漫长的时间。其中艰辛不是我们现在人能够理解的。
比如我国中医药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在东周时期。从我国最早出现原始人类开始到医学形成系统性书籍,我们的祖先花费了上百万年的时间。而这些医学典籍中的所有经验技术都是用人类的牺牲换来的。
这个人出现这个症状,吃这种药没有效果,记下来;吃那种药有了好转,再记下来。如此反复总结记录才形成了系统性的医学典籍。
我们现在的药物有医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大量的试验积累经验,古代没有实验动物,全是通过人类自身来试验积累经验。这里舜在告诫禹,人类对任何自然规律的掌握都历经艰难险阻,付出过巨大的代价,因此告诫禹作为即将接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子民学习并运用自然规律。
❤大家觉得自然规律重不重要呢?对!很重要!它也可以用来鉴别夫妻关系
下面舜进一步告诉禹怎样做才能避免“人心惟危”和怎样做才能明白“道心惟微”。舜给出的办法是“惟精惟一”。
这里的“精”本义是“择米”,就是古代人在稻谷成熟后挑选好米,引申为“谨慎选择事情”。“惟精”就是舜告诉禹解决“人心惟危”这种状况所采取的办法。前面说“人心惟危”会导致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选择做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事,而避开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有一些事情,刚开始必须经历一些不舒服,比如基本功的训练,而这些不舒服的基本功训练是为了让自己的专业更加完善。有很多人不考虑专业完善的结果,而仅仅看到开始不舒服的基本功训练,因此不愿意去做这些基本功训练,以为自己避开了麻烦,其实却让自己的专业荒废。而在开始的时候如果“谨慎选择做事”,长远思考问题,那么就能避免“趋利避害”这个本能给自己带来的不好的结果。
这里的“一”本义指的是万物事万物的开始,其实就是“自然规律”本身。反证就可以推理出,万事万物的法则都是相同的。这就说明,当你看懂了一叶飘落,就应该能通过这一叶飘落懂得天下所有事的规律,这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道理。舜告诫禹任何事情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开始于同一个点,也就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任何事的处理上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则。
最后舜加上一句“允执厥中”。这里的“允答宽”的本义是“信”的意思。也就是《大学》里的“意诚”,意思就是“不要自欺欺人”,就是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内心。这里的“执”的本意就是“捕”,引申为“守住”。这里舜是告诫禹守住前面的“允”,就是告诉禹要讲诚信。这里的“厥”的意思是“并且”、“而”的意思。这里的“中”本意是“和”。舜告诫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守住“诚信”并且保持“中和”的状态不偏激。
舜最后一句是告诉禹。在用“惟精惟一”解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件事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行为相符合,要注意不能偏激。比方说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让孩子去做,这就是家长自己内心和行为不相符合,这样去处理事情,一定没有好的结果。再比方说一味的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孩子得不到休息,学习自然不好,这就是偏激,一样也得不到好的结果。
舜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指出人类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大问题,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我们现在人仔细思考其中蕴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