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时候会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很多人都说一本书值得看,评分也很高,而到了自己身上,却发现根本看不懂。这往往会很打击我们的积极性。
我们很多人的阅读习惯就是在读书时会有意无意地进行筛选,将那些能够读得懂的知识保留下来,而将那些不能理解的,或者比较复杂的内容就过滤掉。这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我们都希望获得即时阅读的快感,不希望在读书中体会到知识匮乏的恐慌。
可是长此以往,会导致我们的阅读遭遇瓶颈。作家毕飞宇说过:读读不懂的书不愚蠢,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往往是去看那些“看不懂”的书。
读读不懂的书,是为了走出思维的舒适区
就像《刻意练习》中所说的“人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如果能够触发大脑结构的变化,那么,这种学习比起只是继续练习已学会的某项技能时的学习要高效的多”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一直看自己看得懂的书,对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去适应那些难懂的书,才能慢慢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想从书本中获取力量,这里有4点建议
第一:多读点“略难”的书
每个人对于略难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只要是一本需要费点脑子,需要翻阅资料查询,需要思索的书,就是一本略难的书。
第二:多看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书
很多朋友只读和自己工作,专业有关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书的领域有很多,如果只偏爱一两种的话,自己的思想就容易受到局限,读书就像吃饭,营养要均衡,尽可能让自己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解不同的领域。
第三:不要一开始就读特别难懂的书,这样会降低阅读兴趣
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循环渐进的,不要一开始就把难度调到最高。这么吃力的阅读,会很容易放弃,心态也会崩溃。如彭小六老师在《洋葱阅读法》里面说:“当你面对读书的压力时,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再一点一点的加大难度,就可以慢慢地进入状态。”
第四:遇到读不懂的书怎么办?
实在读不懂时,不要逼迫自己,可以先把书放在一边,去找些相关类的书籍补充点知识,就像樊登老师说的“你的理解池子有多大,你就能读懂多难的书”当我们明白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或者有了丰富的阅历,再去打开这本书,就能更好的理解了。
阅读的时光是美好的,喜欢读书是非常好的一种习惯,如果再结合一些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