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任燕的《9岁女孩跳楼身亡,遗书中一句话,让所有家长心碎》一文。
文中一组数据让人心痛又心惊: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还有下面这些例子:
2020.04.07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12陕西商洛,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13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13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2020.04.26安徽一名17岁高中男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跳楼自杀身亡。
2020.04.26在安徽省郎溪县某中学的开学日中,一名初中女生从四楼阳台上后仰坠楼,重伤身亡。
5月,西安一个9岁小女孩,因为没有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作业,留下两张字迹稚嫩的纸条,从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九岁的她,还没来得及体验人生的美好,就匆匆告别了这个世界。
最后留下的两张纸条:
一张写着“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还有一张写着“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这些看了着实让人心疼,可心痛过后又有几人会细想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生活条件差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饿死的、被害的,哪有那么多自杀的。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了,自我放弃却屡见不鲜。难道真的是现在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吗?
看了文中的事件,心痛的感觉久久不能平息。每每夜半醒来都觉得心有余悸,心情很难平复。庆幸的是,在我家孩子身上我们回头不晚,避免了更深的伤害。整个过程教育了我,也让我对孩子们的承受力无比佩服。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怀着矛盾的心,回忆整理了一些孩子上学时的片段。希望大家对孩子们的环境加以重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多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整个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开始,孩子生病的次数多了,成绩唰唰的往下掉。有几位老师包括我们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大打折扣。有几次送到学校门口了,都坚决不进去。
那段时间,孩子常常会为完不成作业而担心老师的惩罚,常常熬夜写作业。孩子也多次说过累,作业写不完。我们也多次回答说,别人能完成咱也能,因为孩子的基础还可以。起初,我们都没太在意,觉得老师管理严格点是好事。直到有一天,孩子气冲冲的背着大包小包的书回家后我们(特别是我)才重视起来。
当时,看着孩子愤怒的样子,克制着自己的心情,尽量用平和的语气问其原因。得到的依然是:老师说了,生病就不让念了(这样的回答已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起先我们以为是老师在吓唬学生们,所以一再跟孩子讲,老师重视你才会对你要求严)。然后,孩子把自己关在小屋里。那天我莫名的感到与孩子之间有种生疏,反正就是和平时不一样,所以很长时间守在门口不敢离开。
细想了一下,那时的孩子也许正处在崩溃边缘或爆发的边缘吧!
后来经过与老师的沟通,了解到确实有让孩子休学的意思后,我拒绝了老师的要求并在后面的时间对孩子跟进的紧了许多。
拒绝老师的理由有三:一、孩子的成绩还没差到那一步,属于中上,考高中没问题;二、下一届处于改革第一期,留下来不确定因素太多;三、孩子希望正常上学,我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打那天起,我和孩子妈妈几乎每天都对孩子的作业进行跟进。发现作业确实不少,常常要写到晚上十二点往后,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睡眠。当然,作业不是做不完,是大部分要超负荷才能完成。而我家孩子属于休息好白天效率高,熬夜多了就生病的那种。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与部分老师进行了沟通,获得了一些作业的减量。这样,孩子的睡眠时间长了些,生病的次数也少了,在校学习效率高了成绩也稳住了。
在孩子成绩稳住一段时间后,我和孩子妈妈对孩子前段时间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些分析,期间也从学习方法、心理因素等方面向专业人士做了咨询。综合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一、成年人的焦虑在不易察觉间干扰了孩子。
(一)来自家长的干扰。摆脱了物质条件制约后,相当多的家长把关注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尤其是周围有一群爱攀比的家长时,一些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是万能的。但在无节制的、有点失控的关注力作用下,孩子的承受力几乎被忽略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需求和路径,每一个家庭都有对孩子的期望与安排,当家长的安排与孩子的需求和路径不相匹配时,孩子会感到压力。适度的压力可以指导与纠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松散与偏差,但压力过大则会让孩子感到无趣与严重的不适,这种压力持续时间久了会使孩子身心疲惫,进而引起学习兴趣与效率急速下降。这时孩子眼中的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家长眼中的孩子是不爱学习或头脑笨拙的。成人世界中的焦虑与不安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击中了一些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家庭还不在少数。
(二)来自老师的干扰。随着中考、高考愈演愈烈的竞争,来自学校考核制度与家长的压力使得一些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变和急功近利或焦躁不安。这些焦虑的情绪会有意无意间传递到孩子们的身上,所以孩子们会学得老师好像每天都是更年期。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时,一场场师生之间的争斗就上演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渐渐长大,有成长的煎熬,也会因无助而受伤。如果一些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被老师、家长忽视,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后果。
(三)来自其他人的干扰。每一个家庭都会与周围的人产生连接,这些连接中的焦虑后气氛会形成一定的气场。气场中的焦虑程度会在不同的群体中形成一个个的焦虑圈,圈中家庭的孩子们会被有意无意的干扰到。
二、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对其的应用能力的不足造成了一些新的矛盾。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困扰,这些困扰不仅仅成人有,青少年、儿童都有。特别是电子产品的发展,强行把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分开,形成了人与机器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产生的是人与人的沟通与情感互动,人与机器的连接产生的是人与机器的程序沟通即运算沟通。身处人类社会,情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正是机器无法达成的。
我们在运用机器提高效率和同时,也把一部分控制权交给了机器。而机器的控制模式是以计算为基础的,其中的算法综合了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机器的计算是以光电的速度进行了,其反应速度极快。人的应变则是加入了思考与分析的计算与判断的输入与输出,多了步骤的计算肯定比不过机器。我们的大脑是喜欢偷懒的,当它发现机器算的又快又准时就会把决定权交给机器,自己乐享清闲。但我们的大脑是需要锻炼的,越用越活,闲置久了会变笨的。这就出现了对机器的运用过程中的取舍矛盾,不用落后,用多了容易成瘾。如何平衡是一个没有精确标准的问题,因为千人千面。
三、教育资源的发展赶不上人们接受教育的需求。
(一)教育资源不足,就会产生分配不均。当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激发的一些无序竞争,制约了孩子们的学习。特别是课外教辅机构的水平参差不齐,招生的手段各式各样,这无形中给家长们的选择带来了难度。在经过了艰难的取舍煎熬后,会有一部分煎熬转嫁到孩子们身上。每一个机构在极力宣传自己的优势的时候,都会找一套理论做为支持。这些理论不能说不对,但有相当一部分会以方法对了学习也可以很轻松的思想来吸引学生和家长。这时候人们潜意识中的享乐思想往往会掩盖了内心的真实需求,进而步入思维的陷阱。可一个想通过取巧手段赢得比赛的人,又会有几分赢的把握与乐趣呢!
(二)对物质的追求,削弱了学习的兴趣,缩小了人生的格局。由于学校、家庭、教育机构等与孩子相关的人在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时候会带入一些功利因素,这在短时间内会起到好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的,是会让孩子的精力习惯于注意眼前而忽视将来的。
(三)教育分工的简单化,增加了教育的不确定性。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运行的事情,但有时候出于各种原因又被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分工没错,但分的太机械就不一定是好的事情。例如家庭教育要跟上,怎样才算跟上。如果指如何做人,那家长责无旁贷,可说到教学,一定要由教师来承担。但现在好多老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家长如果做不好就是不负责任。也有好多家长,对较严厉的老师有意见,觉得太过严厉是欺负孩子。说到底就是把分工看的太简单了,分的太清了。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关爱,还会觉得学习与自己无关,学习只是大人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进行的事情。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显看法,还有好多不成熟的想法,但现在我急于先发出去。不为别的,只希望对孩子们面对的压力多多关注,而不是只看学业,因为刚刚看到关于6月6日中北大学发生坠楼事件的信息。
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拿高分的学习机器。期待专业人士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