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很多人通过《皮囊》这本书认识了蔡崇达,认识了豁达开朗的阿太,受过她那句经典的教诲:“我们的肉体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今年,在蔡崇达新作《命运》中阿太讲述了自己的坎坷离奇的一生。《命运》是蔡崇达继《皮囊》之后,时隔八年潜心创作的长篇小说。
我没看过《皮囊》,我直接靠《命运》这本书认识了阿太,还有阿太的妈妈、妹妹、婆婆、丈夫、由上天送来的孩子们······
小说首先由死亡讲起,这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但由于没有提前看过《皮囊》这本书,刚开始看时,我对她,也就是“阿太”,还不认识。
等到熟悉之后,我对这个九十九岁的老太太产生了深深地好奇,并对这个村子的老人死亡的习俗,感到大开眼界。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老人也真是幸福,能够老死,去世时身旁还有子女儿孙陪伴,最不济也有人送终。
这是闽南的习俗,“闽南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神明,就在厅堂里,在神明的注视下离开,魂灵才能升天。”
更让我长见识的是,“老人们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参与死亡侦探赛,聚在一起,琢磨着身体的各种征兆,切磋着各种杯弓蛇影的线索”,他们时刻警醒着“是不是它来了”。
这,就是死亡观摩团;它,就是死亡。
让我这个年轻人觉得惊奇的是,那些老人好像都在盼望着死亡,盼着它赶紧来,又希望它来得不要太快,最好要正好来。
于是他们就用最后的生命时光来窥探死亡的到来,这种感觉,不是畏惧,不是不舍,更不是悲伤,而像是一场和命运的最后较量,是生命最后的回响。
他们对死亡的探寻,就是想要抓住命运的尾巴,薅住命运的头发,然后嘿嘿一笑,说:“我被你安排了一辈子,但这一刻,你终于被我抓住了,我们就要同归于尽了!”
就像神婆告诉阿太的那句话,“只要我们还活着,命运就得继续,命运最终是赢不了我们的······我们的命运终究会由我们自己生下。我们终究是,自己命运的母亲。”
对命运的安排,他们永远不服输,永远不信命,坚决地抗争,直到死亡也不能让他们屈服。
这其中最成功地一个代表,就是“我”的阿太,她活到九十九岁,活过了三代人,连命运奈何不了她分毫。
那些故事从她口中讲述,就像是一坛醇香的百年老窖。
阿太的母亲的母亲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就绝后了,阿太的母亲的父亲招赘了一个上门女婿,也就是阿太的父亲,在阿太的母亲生了两个女儿后就出去讨大海了,此后再也没回来。
阿太的母亲,在阿太嫁人之后也去世了。阿太的婆婆是个看透生死的神婆,也是她教会了阿太许多人生的道理。
神婆在看到阿太的第一眼就说,阿太死后不会有子女送终,她太准了。阿太生不出孩子来,但神婆让自己的儿子杨万流娶了阿太。
杨万流一生都爱着阿太,在这个战乱不断、食不果腹的年代。
遇见神婆一家,就像是阿太凄惨命运的救赎,是神婆教会她乐观的看待人生,让她有了生活的希望,最重要的是,她教会了阿太如何看待死亡。
“按照神婆的说法,人就分两种死,死得好和死得坏。她说,死必须是果子熟了自己掉落地那种死,其他的死都是不对的死。”
而“神婆的工作就是让所有人死得好”。
可能阿太一生最想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婆婆,这个把人生看得比什么都开的老老太婆。
读完了这部小说,我对“神明”也有了新的理解。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其实神明本来也是人民群众啊。”
这本书用十分简朴的语言文字,温和亲切的口吻向我诉说了一个老人的一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和看待死亡,同样也是看待自己的命运。
推荐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