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脑基本上就是一个“忘记性”很大的器官,比如,24小时后,之前学习记忆内容的70%都会被忘掉,所以如果只是学习一次就没有下次(重复学习或复习),那么马上记忆就会缺失连贯,出现短片。大脑最喜欢的做法,也是日常我们所知的最简单的方法,即“无数次重复”,所以才有了“重复是学习之母”这句话。
现在有不少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都把“重复”当成学习的法宝。他们几乎都是这样教育孩子:数学题不会就多做几遍练习,语文课文背不会就多重复背几遍,英语单词记不住就反复读几遍写几遍就能记住了。他们认为只要这样“重复”学习了,学生就把要学的知识掌握了,成绩就提高了,思维能力就加强了,事实果真是如此吗?
根据我自己这些年读书和教学工作来看,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正确看待“重复”学习这件事情:
首先,有不少人认为重复学习基本上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们做的事情,例如背会古诗,记住单词等等。而且我们的古人特别提倡这种方法,那时的学生们都被要求背会很多文章和诗词歌赋等。但是,现在社会变化了,学生们学的知识比以前的学生多很多,不仅是学科多了,学习的内容也多了,没有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背会很多东西,要求背会的知识越来越少了。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还是需要“重复”练习才能掌握,但是并不是说只要“重复”学习了,学生们就真正掌握了。有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应付考试,会强迫他们在短时间背很多东西,等考试结束之后,孩子们很快就忘记了。这样的重复学习有什么价值呢?只不过是把考试应付过去了,对学生们学习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对孩子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是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说这样的“重复”并不是学习之母。
如果我们能帮助学生正确地利用“重复”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英语成绩不好,为了提高他的英文水平,我让他找来一些带字幕的相同的英文电影,告诉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在观看的时候把字幕遮挡住,努力去理解片中人物所说的话,为了检验他的理解,在他看了许多遍之后,我让他再把字幕显示出来。有时,我会按下暂停键,让他重复刚才听到的那段话,这样锻炼了他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有时候还让他把听到的这段台词写出来,跟屏幕上的英文进行对比,由此他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他的英文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这种练习,他理解英语的能力比起简单地观看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来练习听力、口语和扩大词汇量得到了更快的提高。请注意:这个学生并不只是一遍遍地“重复”练习做一件事情,他每次都关注了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并且进行纠正,这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表面上看他确实是在做重复学习,实际上达到的效果却完全不同。
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地重复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好办法。反复做一件事情,目的是找出你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并且聚焦在那些方面取得进步,试着采取不同的方法来提高,直到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其实他不只是简单地重复画蛋,他的老师告诉他说:“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蛋,即使同一枚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熟练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我认为像达芬奇画蛋这样的重复练习,是他的老师在让他寻找他自己的微观体感,这是成为高手的关键一步。所谓微观体感,就是真实地感知每一个微小的瞬间。用普通人的视角来看,鸡蛋都一样,但是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就要不断练习,在最不容易建立观察的地方,建立每一个微小处的觉察。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看上去差不多的地方,把细节做到完美,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此领域的顶尖高手。这种重复的练习,是反复实践,是精耕细作,是深度挖掘。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叫“7遍阅读学习法”,讲的是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采取读7遍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是:阅读第1~3遍时完成什么任务,阅读第4~5遍时做什么练习,最后阅读第6~7遍时做什么探讨。通过这个7遍阅读学习法,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内容就会如同复印一般,轻松地被“复印·临摹”到大脑中。这实际上也是重复学习法的一种,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因为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目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应用,就是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否能提高,关键是你到底读懂多少书,而不是你重复学习了多少遍这本书。你是否能根据书中的方法论去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和研究,而不是泛泛地读书,重复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