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总角之交

      杨建国和李轼打小一起长大,而且一直是同班同学。两人性格差异很大,杨建国外向,李轼内向,在旁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一直很投缘。

      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杨建国就是那种天生的“反王”,人很聪明但不好好学习,调皮捣蛋,打架惹事。用一些老师的话说就是“十处打锣九处在”的生事角色。

      还在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新来了一个男的地理老师,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比学生也就大五六岁。杨建国与几个淘气的同学约好,决定趁男老师刚来立脚未稳,给他来一个下马威。不料这地理老师跟他们想到了一处,事先已经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这个班的情况,也准备给这几个淘气的学生来一个下马威。

      第一次上课,地理老师刚转身面向黑板写字,杨建国就率先在下面讲话。地理老师二话不说,走过来直接将他的书包扔出窗外,看都不看他一眼。伴着满堂的惊讶声,地理老师对着全班说:

      “还有哪个的书包想出去?”

      原本一片惊讶声的教室,立即鸦雀无声了。哪个也不想自己的书包再出去。

      杨建国明白这一招是枪打出头鸟。他心里很不服,忙用眼睛去找其他几位伙伴。但其他几个原本准备一起行动的同学,已经被这手杀鸡给猴看威慑住了,低下头不吭声了。杨建国孤掌难鸣,算是败下阵来。

      第二次上课时,地理老师一开口就说:“上次我扔杨建国同学的书包是不对的,校长已经批评了我。我今天特意向杨建国同学和全班同学道歉。”

      随后他面向大家鞠了一躬。接着话头一转:“但是,如果今后还有因一个人而影响全班的事,我照样不会客气的。”

      老师此话一出,全班同学顿感肃然。杨建国则颇感意外,他的印象中还没有哪个老师,当众向学生认过错。地理老师此举立刻赢得他的好感。

      自此后,地理老师的课堂上秩序井然。这地理老师讲口特别好,从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讲太阳和九大行星的形成过程时,那一个一个的行星就随着他的手势形成了。课堂上要嘛是鸦雀无声,要嘛是满堂笑声,同学们都很爱听他的课。杨建国也从此对地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半年后,地理老师调走,同学们都很惋惜,杨建国也感到一些失落,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杨建国很佩服李轼,不单单是因为李轼学习好,而是因为李轼极有主见却从不张扬。班上有那么几个所谓的好学生,看他杨建国的眼光就像要躲瘟神一样,或者就是端着“奉旨”帮助后进的那种假笑面孔。这让他很不以为然。而李轼从不这样,在老师面前不唯唯诺诺,在所谓差学生面前也不神气活现。李轼跟他像亲兄弟一样随便,也从没有劝他要改掉这毛病那毛病的,无形中他反而学到不少东西。

      李轼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好学生,是别人学习的榜样,在同学中人缘也不错。李轼总觉得自己无论是知识,还是考虑问题都超过自己这位老友。跨出校门后,李轼才发现自己远远不如杨建国,学校学的在社会上根本用不着,而“社会”这本书自己还没有翻过。

      杨建国为人很自信。他个子不算很高,只比李轼略高一点,但走起路来总是仰着一个脑壳,头发向侧面甩着,眼睛四下扫着,气宇轩昂,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杨建国社会适应能力强,跟不同的人都能打交道,有时李轼和杨建国一起上街,总有一些人跟杨建国打招呼,李轼说:“你熟人还真不少嘛。”

       杨建国总说:“城圈圈小,转来转去都是熟人。”

      杨建国喜欢坐茶馆,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不少的人,黄皮就是他的棋友,王有才也是在茶桌上认识的。


      1966年6月毕业后,李轼与杨建国等几个同学到岷江北岸一个机械厂做临时工。厂里把他们当学徒工对待,一个月15块钱。早他们一年毕业的几个学长以半工半读的身份在这厂上班,李轼他们也希望能在这个厂留下来。

      清晨,李轼和杨建国急急赶到厂里去上班,下午下班后回到城里。回家的一路上,满眼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丰硕成果,城里的破四旧已经搞得热火朝天。城里大街小巷都成了标语的红色海洋,满城都是大字报、大标语。围观的人也很多,一些针锋相对的大字报,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着看。大字报背后就是不同的群众组织派别,主要是本地红卫兵和外地串联来的学生在争论。

      8月中旬开始,金沙江和岷江都在暴涨。到下旬时,洪水滔天,岷江轮渡封渡,赶到江边的李轼和杨建国都愣住了,咋个办?面对滔滔江水,为了不耽误上班,两人把衣服顶在头上,游向对岸。洪流咆哮,他们被洪水冲到下游很远很远才上了对岸,赶去上班。


      李轼原以为“文革”会跟自己擦肩而过,9月,学校把他们这些毕业生叫回去参加文化大革命。

      “文革”开始后,城里各种群众组织纷纷成立。首先是学生们登场,分成两大阵营,一派是“红色派”,是所谓的保皇派;一派是“红旗派”,是所谓的造反派。两派都自称是保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的。从成员的分野来看,大体上是“文革”之前受重视的人,多半选择了红色派,而受压制的人往往选择了红旗派。

      杨建国虽然出身工人家庭,但因为从小淘气,从小不受老师重视,认为他调皮捣蛋,连父亲都总嫌他给自己找麻烦,小学连少先队都加入不了。到中学时讲阶级成分了,耿直率性的他仍不为老师和团支部重视,也入不了团。“文革”之初,说是“红五类”子女吃香了,而杨建国感受到的还是干部子弟吃香,所谓的工农子弟不过是陪太子读书罢了。他对受到的排斥是很不满意的,说:“跟着上头跑的人才受重视。”

      李轼因父亲是右派,被划到了“黑五类”子女行列,自然也是受到压制的。文化大革命串联开始时,李轼为了出去串联,要班上的红卫兵组织开证明,管事的人说不行。杨建国竭力为他申辩,说李轼父亲已经摘帽了,管事的人说摘帽了照样是右派。李轼和杨建国对此非常不满意,一怒之下,投身红旗派去了。他们都天真地认为现实中这种种的不公,都是毛泽东革命路线对立面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造成的。正好毛主席他老人家号召大家起来造反,李轼和杨建国都不约而同地参加了红旗派,心里想这不是可以讨回一个公平世界吗?

      不同的是,杨建国是理所当然的红卫兵,袖子上套一个红卫兵的袖章笼笼。而李轼没有资格当红卫兵,只能混迹于红卫兵的外围组织“红友军”,却不好意思戴那笼笼,怕画蛇添足,自找麻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六章打谷场上的文化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后...
    季银泉阅读 4,487评论 0 0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71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33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54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59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