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渡船,两个码头,几十年人来车往,这里是我土生土长二十年的地方。每次别人问我住哪,我总习惯性地在村名后面接上"渡口",别人很快的反应也让我觉得它似乎在方圆十几里有点名气。
我的姑爷爷曾是渡船的船长之一,那时候他还没过七十大寿,我也才读小学。由于他经常身体不好,我爸爸又会开船,加上我们住的地方又挨得近,他常常让我爸爸代班。每次我就乐呵呵地像个跟屁虫跟在我爸爸身后,在简陋的驾驶室和船舱之间爬上爬下。晚上收渡后我爸先在船尾扔口矛,然后下了船再用一根粗绳子把船套在岸边的树上,一圈又一圈。爬上堤,我们聚在姑爷爷家的老厨房里,冬天的时候还围着一盆旺柴火,清点一天的收入,我姑奶奶每次都留我们吃饭,但是说到算工钱的时候总是像打架似的,我爸就当在家没事,给长辈帮帮忙了,而我姑爷爷总是觉得开工钱才合适。
渡船也在这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的那只也是最开始的一只,木板钉起来的驾驶室和船舱,冬天的时候木缝里四面八方吹进风来。下面的船舱也经常瓢进雨进去,得用塑料瓶子做的舀水工具一瓢一瓢往外浇。最令人担心的是船底,经过十几年的侵蚀,他们夸张的说就只有一张纸薄了,里面还打了好多"补丁"。前两年有了国家政策补贴才换了一只新船,比原来的那只小了很多,不过无论外表方面崭新的蓝白色和过去刷着红漆的相比,还是性能方面都是天壤之别。坐船的价格也涨了许多,从最开始的一人一块到后来一块五、两块,再到现在的三块。自行车和摩托车也相应地涨了,只是没有翻这么多番。国家规范管理后,考虑安全问题,稍大型的车辆都不允许过渡,更不准晚上过渡,想想以前有些人时间来不及晚上才到的还能就个方便,现在摄像头监控着,想都不用想。
渡船的船长三度易主,我在四年前才明白,这船并不是私人所有。因为占着码头这个地理优势,十几年前我们组的组长想出来一个办法,在这里弄一个摆渡,他问村里有没有人愿意买船,但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很穷,买一只船要几万块钱,一般都买不起。我们村里一个还算比较富有的东借西凑买了一只,对面的码头也有一户人家买了一只,我姑爷爷当时渡的那只则是当时整个组的人募股买来的,后来我才知道我也是其中一股。买了之后村里再组织开会,以夺标的方式承包给个人,除开租金收入归个人所有,租金则是我们这些股东的分红。但那些年租金都不贵,因为过去生活收入都不高,贵了也没人敢承包,我姑爷爷那时承包的五年租金三千块。而2013年重新竞标时,租金就"拍卖"到了三年两万元,去年竞标的价格更是惊人的高,平均每年两万。我想大家都看到了它的利益所在吧。
去年夺得使用权的伯伯住在我家屋后,那位伯伯有一只腿不方便,前十几年都在外面打工,大家也都觉得他来渡船是个好营生,年纪大了,不用像在外面打工吃苦或者受嘲笑。同时他也是我姑爷爷的亲侄子,村里有人说笑,这么多年兜兜转转,船还是到了姓王的手里。
而我姑爷爷,那些年每天清早都在大堤上转悠,常常悄悄地给我塞零花钱。现在八十有余的他,肺病一复发就进医院,甚至一年几次住进重症监护室。天气冷点的时候就一直躺在床上,天气暖和一点就拿根拐杖去堤上望望,不知道他望的是他看了几十年的河,还是曾经"属于"他的那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