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上午叶院长给我们三个上了新学期的学术第一课。21日下午,老师提前把上课要讨论的两篇论文发给了我们,一篇是从食货之学到社会经济史,另外一篇是经济社会史本土化的尝试。要求我们写出相关的读书报告为课堂的交流做准备。 我和本专业的另外两名同学,一一阐述了自己看完这两篇论文的感受,就我们三个的做的所谓的解读,院长一一评价指点,我个人觉得鼓励性的话语占得成分更多,不说别的,因为读书报告最基本的要求我都没做到。
院长首先告诉我们,论文要做精心的学习之上的研读。要怀着敬畏的心态,审慎,谦真 ,反复的读,仔细揣摩理解,在吸收人家好的东西的基础之上,去反观去找茬去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之所以要去批判是因为创新更多的来自于批判。
接着院长告诉我们一篇合格的读书报告要具备以下几点要素。1介绍相关背景,尤其是时间感要出来2、把读的内容客观归纳概括出来。3、作者的核心问题、核心思想、创新点是在哪里,必要的时候把精要的话摘录出来。5、自己作的扩展阅读有哪些,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与其他学者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一致,一致的都有谁?如果相左,相左的都有谁?观点碰撞的表现是什么,如何论争的,又是怎样回应的6、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述自己的想法。
院长告诉我们的第三点是写论文的方法,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拿得出手的学术论文不容易,至少要有一年的准备,半年的写作,两三年的交流。因为研究本身就是攻坚克难,唯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读书读文献读论文,老老实实的揣摩实践写作,抱着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勇气和毅力,老老实实地写文章。 量变引起质变,看的多了,交流的多了,才能在某一个早晨抑或是黄昏,突然顿悟。交流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泛泛的谈论或吹捧,而必须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的批判才能称之为交流,是高层次的人物对自己提出的正确的有用的犀利的批评,自己在虚心的接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修改。
学术是无止境的,每一个立志做研究做学术的人,都应该用毕生的努力来实现这个愿望。
最后,叶院长强调了关于毕业论文的一些硬性要求,必须立足于史料来说话,严格规定了论文的字数不得低于四万五千字,并补充到多多益善。因为他觉得,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不到4万字的论文,不足以完整的描述一个历史学上的学术问题。
老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我是没敢奢望将来能怎样怎样,唯愿我这个顽劣愚笨徒弟,毕业的时候,不至于太给他老人家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