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哪吒”的,“哪吒”不识你

客人送来两个抱枕,图案:哪吒,我把其摆放在老板办公室咖啡色的真皮沙发上。

   某一日A看到尖叫:“这是什么鬼东西,这么可怕!为什么要放在这里?”她镇定的还没有跳起来咆哮已是我们员工的万幸。
 
   “这是哪吒!”员工W立马慌张地跑过去
 
   “哦,是哪吒啊。”A心有余悸慢慢地说道。

   她是知中国有哪吒,但不识哪吒长何模样。因为A是老板,我们选择原谅,仅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原谅她不识哪吒的罪过,无知者无过。

   暮色降临时,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像散落人间的星子。立于过街天桥,看车流如银河倾泻,忽然想起哪吒的风火轮,那团千年不熄的火焰,是否也在某个孩童的梦境里燃烧?

   不识哪吒的人,或许正沉浸在另一片星空下。他们可能与同僚饮茶聊经济,或是醉心于夜生活重构世界。就像沙漠中的胡杨不必理解热带雨林的蕨类,文化的根系本就该朝着不同的方向生长。巴黎左岸的咖啡馆里,未必知道中国神话里的莲花化身。

   然而,当某个少年面对"三头六臂"的成语典故一脸茫然时,我总会想起敦煌壁画上那些褪色的飞天。哪吒的混天绫搅起的不仅是东海的波澜,更是千年来中国人对命运的叩问。那些在动画片里看过无数次的变身场景,那些被改编成游戏皮肤的艺术形象,本应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就像威尼斯人总记得马可·波罗带回的东方故事,我们也该守护好自己的文化。

  站在灯火璀璨的街头,我赫然释然。文化的河流本就该包容无数支流的汇入,若某一天所有的浪花都忘了源头,那该是怎样的遗憾?或许我们可以不必苛责那些不认识哪吒的人,但至少要在各自的领域里,让属于自己的那盏灯永远明亮。不是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