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开尘封的相册,看到一张张旧照片,已经被遗忘的某个瞬间,让你感到陌生又熟悉的笑脸、身影、动作,以穿越时空的方式定格在你的面前,你沉浸其中,惊异于当时的自己、曾经的年代、岁月的变迁。《我的中国梦:1983年中国纪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就是一串汇集着旧照片的记忆,是书写往事的心意,是记录梦想的旅程。在书中,作者伯顿·沃森不经意间接触到的中国人,如学习英语的屠先生、会讲日语的服务员、寒山道上的农民……他们无意间流露出的开放、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最好见证。
伯顿·沃森是致力于翻译中国历史、哲学、宗教和诗歌典籍的美国汉学家和翻译家。正如书中所说:“在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这一点上,伯顿·沃森的贡献可能比任何人都大。国外研修关于亚洲或中国课程的人可能都读过他的译作。”对于中国之行的期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催促着作者的这次旅行。在这片对作者来说完全陌生的土地上,他寻找着与那些烂熟于心的典故、令人激动的地名和已俨然如故友的历史名人的对接。作者从日本启程,到北京,途郑州,游洛阳,感受西安,悟天台山……作为一名熟谙中国历史的人,他深知这片土地的厚重;在想象的期待与现实的展现之间,他也深知历史的沧桑。只是作为一名行程紧张的游客,他甚至来不及问一声:你好,就匆匆地结束了旅程。
伯顿·沃森用不同的眼光,为我们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他并没有特意向读者表达那个时代,而只是恰巧在那个时间,来到中国,看到了当时的中国。这对于一个研究中国文化40多年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对于记录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足迹来说,无疑是一种别致的角度;这对于想要了解中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状况的人来说,更无疑是一扇明亮的窗户。
“我认为中国人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他们很快乐,且常常是至少在外人看来没啥可乐的时候。”伯顿·沃森肯定了这种乐观和忍耐带给中国的巨大进步。“不管怎样,这种平静的快乐,这种处变不惊的能力是我最羡慕的中国特色……”
读完《我的中国梦:1983年中国纪行》,旧照片上俊朗的作者如今已近百岁高龄,旧时的风景也一定换了模样。感谢作者带我们走进1983年的中国,让我们重温了那个时代的美好和缺憾。一张张陈列的照片、一站站推进的行程,在精美的装帧里,用文字叙说着岁月和时光的飞逝,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观照今天的故事。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延续在历史的脚步里,或大步向前,或疑惑踟蹰、掂量思忖,每一段都值得回味、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