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上二年级了,期中测试之前老师给他们做了一份超纲的语文试卷,意外的是,为数不多的80分以下的就有女儿,老师说正常的应该考到85分以上,那些平时阅读面广,阅读量丰富的孩子考个90分没有问题。正儿八经的期中测试她也没有考出让我惊喜的分数,95分,不多不少。说实话,我有些失望。毕竟班上有考100分的。
作为语文老师,我不能说我不在乎成绩,可是我并不是只看到成绩。试卷发下来之后,我没有责怪女儿,因为我知道她的背后站的是我,被责怪的也应该是我。
老师说的没错,阅读起步得越早,阅读量越大的孩子,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班上有几个下课喜欢捧着书看的孩子,成绩都特别优秀。我想我不应该苛责女儿,因为可能是我没有让她培养起这种热爱读书的习惯。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她不识字,我会天天晚上给她读15到20分钟的故事,一年级上学期也是这么做的,老师也经常反馈女儿口头表达能力强,后来因为学了拼音,为了学以致用,我开始让女儿每天独立读书30分钟,到了二年级,更是认为她已经能够自己读书了而放弃了亲子共读。
现在看来那时的决定和做法多么愚蠢,在孩子老师的眼里,我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懂得阅读的重要性。然而事实却是,在阅读实践上我对阅读的支持远远不如那些普通的家长。来看看旅英学者白鲜平的一段话:
作为一个语文老教师的女儿和一个爱书人、一个图书出版从业人员,我一直自以为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来到英国以后,才发现,自己简直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小打小闹:实践上是“浅尝者”、理论上是“自由派”。更为缺少的,是所处的大的社会环境对亲子阅读的态度、重视、研究和支持。我必须感叹下,英国是个阅读氛围浓厚的国家。阅读,和教养学识相连,向来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出现,直到今天,童书,还是和玩具一样受欢迎的生日和圣诞礼物。亲子阅读在这个国家,称得上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传统的家庭活动。睡前阅读(bedtime story),是其中的核心。我认识的老英,不管年纪大小,偶尔闲聊到对于童年的记忆,都会提到睡前故事这一经典环节,童年和亲子阅读密不可分,没有亲子阅读的童年,在英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英国孩子典型的睡前程序是:洗澡-故事-亲吻-关灯-睡觉。
而《朗读手册》封面上的一段话同样令人深省: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这本书上甚至还提到:亲子阅读应该是孩子小学毕业之前每天应该坚持做的重要的事;孩子在八年级之前可以听懂那些自己可能看不懂的故事;给孩子阅读越早,效果越好,坚持为孩子阅读的时间越久,孩子的专注力和理解力就越好,孩子越聪明。
原来所有的根源都在阅读。还记得女儿刚学拼音汉字那会儿,我就要求她把字写工整漂亮,作业常常要写到八九点,又要求她事事独立完成,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学习,上床之后让她自己读一会儿就睡下了,根本没有亲子阅读的时间,后来女儿速度提上来能早睡之后,偶尔会要求我给她读故事,我又常常以工作忙她长大了为理由让她自己阅读,难怪她上课总会走神,一下课就和男生疯玩呢,原来都是缺乏亲子阅读造成的。如果我早一点意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我可以将那些道理都藏在一个个睡前故事里悄悄地告诉她。
过去我常常跟学生家长说,要多陪伴孩子,而且还要注重高质量的陪伴,但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亲子阅读也是高质量的陪伴途径之一。千万不要以为青春期的孩子就不需要父母的朗读陪伴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不也常常在班级里念《读者》或其他的课外文章给学生听吗?当学生遇到心结打不开时,我不也常常读刘墉写给他儿子女儿的文章给她们听吗?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家长会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爱读书,怎么成绩不见得好呢?”,除了思考,大声读给孩子听,与父母的面对面聆听、交流也是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过去我对阅读的理解往往太工具化了,只把它当作是一种阅读方式,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阅读方式。其实,朗读应该成为一种和吃饭、睡觉、道晚安一样成为每天的生活内容,尤其是亲子阅读。而只有当你习惯性地随手拿起一本书来为孩子大声地朗读时,你才会发现你的孩子正一步步地靠近书籍,接近风轻云淡的幸福。
当然,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亲子阅读的作用不仅限于引领,更多的应该是陪伴。当那个咿呀学语的孩童转眼间变成求知若渴的少年,甚至是展翅高飞的青年渐行渐远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庆幸,有一段路,我们曾经陪他(她)一起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