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雪梅姐的读书群,链接到了写作的大咖,一步步往前在进步。跟着读了赵周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学习了RIA拆书大法,接着又在释若大牛的带领下,开始学习拆书。这次第一期,拆的书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跟着老师的节奏,来交作业了。
虽然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求把原文内容写进来,但是为了方便比照,我还是把原文也粘贴进来了。本次拆解的是原书的前言部分。为了区别,摘抄的部分我用了蓝色字体来表示(排版发现简书没有字体颜色设置吗?就用引用吧)。
R-阅读原文
“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过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再认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读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读书时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
“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对亲身经历或是旁观过的事和物,印象自然会深刻,但对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文章,就算看多遍都容易遗忘,读过的书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我不记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
“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
“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
“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我以前经常像这样烦恼着,迷茫着。我想不管是谁,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读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记不住,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会这样想:100%的内容只要记得住1%或2%就好了,至于剩下的那99%,反正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到时候灵光一现,就能想起大概来,“说到这个,我以前好像在书里读到过”“我觉得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籍的精髓”呢?
而且,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其中1%或2%,那样效率未免也太差了。花钱买下一本书后,你一定更希望记住100%或是99%的内容,最起码也要记住10%-30%左右。
读书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全的理由。”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书的1%-2%都没有记住。
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I-重述原文
亲,问一下你自己,到目前为止,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记的住的内容有多少?
常常有人问你最喜欢的是哪本书,或许你也能说出一本两本书名来。但是再深入一点,你能说出哪些印象深刻的内容?看看下面这些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这本书是讲了些什么?
[if !supportLists]2, [endif]整本书你最喜欢的是哪个部分?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这本书给了你什么启发?
[if !supportLists]4, [endif]这本书有什么优点?
如果这些问题你都回答不上来,或者是很费劲的才能回答,你会发现原来真正的读书还真是不容易。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你读过的内容,而记笔记可以说是个帮助我们记忆的好方法。读书的时候,你有没有留下什么随笔感想?不止读书,在其他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尝试过用笔记录的方法?
我自己有这样的经历:读书的时候碰到的让我心动或者是印象深刻的内容,如果当下没有做笔记或是记录感想,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与作者共鸣的内容都会慢慢被遗忘,以至于提起一本书,就只剩“我读过这本书,但是具体讲了些什么已经记不住了。。。”这句让我无比尴尬的话了。
于是,就很懊恼:
“我明明读过了,为什么啥也没有记住”?
“这本书这么好,但是我完全想不起来当时给我的深刻感受了”
“书读到后面,却想不起来前面几个章节是讲什么了”
“每年按计划读了不少书,可是这些书到底给我带来改变了吗?”
但是我又不甘心,于是心里安慰:“读了那么多书总归是有用的吧,哪怕是潜移默化的呢?再说了我们读书也不是为了记住全部的内容,只要记住1%或者是2%的精髓就够了吧。
说的没错,哪怕有一个点让你印象深刻,你这本书也不算白读。然而你花了那么多时间读书难道就只为了那一点仅凭你记忆力记住的所谓精髓吗?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当你被记忆力背叛,连那一点精髓都记不起来的时候,你就只能啪啪打脸了:
“光用眼睛读书,不动手不动脑,真的跟没有读过没什么两样”。
A1-联系经验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读书呢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而读,除了应试以外,我自己呢也没有培养很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很主动有计划的读书。这两年开始接触个人成长,接触了理财,才慢慢的开始读一些书。然而就在写文章的当下,我想好好回忆自己这两年来都读了哪些书,我居然脑海一片空白。
赶紧拿起笔来,一边想一边记,好好想了一下,也才想起了近段时间看的几本书的书名。接着再打开自己的阅读清单,发现原来我也看过其他好几本,可是我居然自己也想不起来了。你看,我们自以为豪的记忆力好不客气地把我们给出卖了。
如果没有记录,没有思考,没有应用,那读再多的书跟没有读又有什么区别?我读过的这些书到底有什么用?这些书给我带了什么影响?读书又改变了我什么呢?这样读书真的应了那句“看时激动,看后不用”的读书魔咒。
A2-规划运用
为了解除“看时激动,看后不用”的读书魔咒,我要好好的制订一下我的读书计划和读书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第一,树立“有目的的读书”的读书意识。
不管是读哪方面的书,读书前都问自己2个问题:
“我是出于什么目的读这本书的?”“从这本书我要获得什么?”
带着目的去读书,做到有的放矢。这个方法不仅要用在读书方面,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适用的。通过这个提问环节,首先过滤掉漫无目的、无效的学习行为。
第二,养成记录的习惯。
记录读书的数量、时间节点;这个可以利用手机备忘录和提醒事项随时记录,同时利用“读书清单”记录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列个书单,读过的打个勾,这样读书也有成就感,也形成了已读记录,便于管理自己的读书痕迹。
第三,尝试践行RIA读书法
第二点中的记录法还只是一个痕迹记录,相当于时间账本。而真正要思考并理解再加以应用的读书,就得用上RIA这个读书大法了。这个算是今年要GET的第一个读书大法。准备好笔,笔记本和便签纸。看书的过程伴着自由书写,记录下随想和感悟。跟着雪梅姐,跟着释若老师,学习RIA读书法。慢慢掌握到以后应用自如。
第一次拆,有点吃力,花了四个早上的读书时间,差不多4小时,可以交作业了。感觉很不错,写作带动思考,我乐在其中。一起来吧,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