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曾说过: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这人的确很厉害,《古文观止》的第一篇就是来自《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我们熟知的著名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也是来自这篇文章。也是在我知道的史书里第一个被定性为搞阳谋的政治人物。
首先郑庄公并不姓郑,而是姓姬。郑氏,名寤生。因为当年分封的时候,第一任国君姬友是周历王最小的儿子,周宣王的亲弟弟,血缘纯纯的。关于氏,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姓是用来标记血统,同姓不通婚;而氏代表家族的分支,主要功能是区分高低贵贱。因为周朝采用的分封制,老周家的兄弟们被封出去之后就像git上主干代码拉了分支,根据给的爵位高低不同,决定了氏的高低贵贱。后来秦国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开国功臣都老老实实的领工资,不要想着分封出去做土皇帝。这时开始姓氏就合为一体,用来表明家族来历。庄公的名很有意思,寤生是难产,他妈生他的时候难产,非常不爽,很不喜欢这个倒霉孩子,然后就起了这个名字,十分简单粗暴。
庄公还有个弟弟,也是他妈武姜生的,叫段。相比造成难产的大儿子,段明显是妈妈更喜欢的儿子。而且武姜还经常向他老公吹枕头风,想让段做继承人。但郑武公是个保守的人,按周礼的规矩,继承人首选必须是嫡(dí)长子,所以在老爸的坚持下,庄公顺利的继承了家里的王位。关于他妈的名字武姜,又要讲个有趣的知识。武姜并不姓武,她娘家姓姜,她爹是申国国君,估计是姜子牙家族的后人。之所以加个武字,是因为她老公的谥号是“武”。这里喜欢历史的同学一定会注意到一个问题,谥号是给死人的,那她老公郑武公活着时候该叫什么?答案是大王(至于发音dài还是dà不要纠结),当时诸侯不论大小,都是用这个称呼,因为理论上所有的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属国,地位是平等的。所以这里特别提醒一下准备要穿越的同学见人不要乱叫,叫错了很有可能被拖出去咔嚓。
庄公继位后,她妈妈还是不死心,想给宝贝小儿子争取更多的利益,要求庄公把制(大约在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的虎牢关)这个地方分封给段。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内部分封各个兄弟也是日常操作。制这个地方是当时的战略要地,是东周首都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后来楚汉争霸,李世民夺取天下,都在这里反复争夺。既然制这个地方是国家战略要地,那就把京(荥阳县西北)这块地方给他吧。嗯,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可这时大夫祭(zhài)仲不干了,因为京这个地方的规模,按分封标准明显超标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而且她妈姜氏明显偏心,后面还能给你整幺蛾子。野草都很难铲除,何况你这个宝贝弟弟。书里原文是这样的: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庄公此时心里何尝不是十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要不是亲爹坚持原则,真让弟弟继承了王位,自己这条小命有没有都不知道,要说没有把这弟弟咔嚓的念头,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但是明着打压吧,这老妈肯定每天作天作地,搞得国际舆论都说你刻薄。所以,不如...以这傻弟弟的能耐,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然后他胸有成竹对大忠臣老祭说了这么一段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意思就是随他浪,早晚要翻车,我们等着瞧好了。
果然人心是贪得无厌的,段弟弟到了京之后,开始串联郑国西部和北部的两个城市,让他们听从自己的指令。这些动作已经明目张胆不瞒着任何人了。这时公子吕(姬姓,名吕字子封)看不下去,直接跳出来和庄公说:大王,这国家是要一分为二啊!要是您老干不动,不如早点把这王位给你弟弟得了,咱打工人也可以早点去拍新老板的马屁。不然的话,还是要心狠手辣,早做决断啊。庄公此时肯定心里冷笑一声,说了句:看他浪,别拦着!没多久之后,段把西北的这两个城市都搞定了。公子吕还是忍不住想多说两句:大王再这么下去怕是要干不过啊!庄公不屑的又哼了一句:王八羔子下盘不稳,盘子越大崩得越快。原文很简练,就几个字:不义不昵,厚将崩。
结果段这小子还真是心里没点B数,糖吃多了就以为这个世界是粉色的,谁都得惯着他。终于,终于起兵造反了,还找了他老妈做内应!那边庄公也欣喜的表示,终于,终于我等到了这一天,立刻出兵把段的叛乱给镇压了。段跑到鄢国(今天的河南省鄢陵县)政治避难,庄公表示你滚得越远越好,带着大军去鄢要个说法,结果段只能继续流亡到了共(大概在今天的新乡市辉县市一带)。
宝贝弟弟终于滚蛋了,从此眼不见为净。可是老妈居然站在弟弟这边想抢我的王位,是可忍熟不可忍!一脚把姜氏踢到了颖这个地方。并郑重表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辈子bye bye了您嘞!可说完没几天又后悔了,周礼讲的是孝!这国际舆论又开始BB了。但是收回自己的话,做为国君面子又挂不住。怎么办?领导有困难,下属自然会积极想办法。颖地的大夫颍考叔借着跟领导吃饭的机会开始表演了。他一块肉都没吃,全装打包盒了。自然成功的吸引了领导的注意。庄公自然就来过问了,颍考叔等的就是这个机会。说道:平时我吃啥好吃的,我都带给我妈尝过。但今天和国君吃饭是第一回,我得带点回去。还请大王批准,让我尽这份孝心。庄公一听这小子话里有话,我得赶快接住,回答说:你有吃的要带给你妈,难道我就没妈?颍考叔一听,试探成功,大王是想有人帮忙出主意找个台阶下。立马凑上前去:大王,这事简单,咱挖条地道,挖深点,地下水冒出来,不就满足条件了吗?庄公一听,中!果然是急领导所想的好同志。
然后庄公与他亲爱的老妈愉快的各怀鬼胎在地道里见面了,有留给我们一个成语,其乐融融。原文是: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除了远走他乡不知死活的段弟弟,所有人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庄公同志在王霸之业的路上也走得一帆风顺,横行一时,连当时的齐国遇到外敌入侵也要请求郑国支援。周桓王觉得庄公对他不敬,想武力教育,结果反而被教育了,自己还中了一箭。但是,但是,最终春秋五霸的名字里还是没有留下郑庄公,原因很简单,齐桓公为霸业定下了基调,尊王攘夷的尊王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射中天子的那一箭彻底否定了郑庄公霸业的合法性。
中国的史家非常有意思,对于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东西,骂起来又恶毒又笋,还不带一个脏字。《郑伯克段于鄢》这个题目就包含了巨大的信息,对整个事件做了很好的定性:
- 段不弟,故不言弟。意思是段的行为不符合做弟弟的标准,所以在标题里就直接称呼他的名字。
-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两个像国君一样争夺权力,所以叫克。
-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为什么叫郑伯而不叫庄公,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做哥哥的义务,好好的教育弟弟。显然他是有意的引导他弟弟造反,好名正言顺的镇压。这里为整个事件的阳谋定了性。
《古文观止》收录的另一篇《郑伯克段于鄢》来自《谷梁传》,则明说庄公就是处心积虑的要搞掉他弟弟。而且还补充了一句: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意思就是庄公你差不多比划比划就行了,大家都是一家人,不应该逼得那么紧。
说完郑庄公的阳谋,我们再继续说说后面的人和事。
庄公有两个有竞争力的儿子,忽和突。和他老爸一样,庄公让忽继承了王位。忽是个好继承人,文武双全,但是问题出在他妈身上。忽他妈是邓国人,而邓国是整个春秋中没啥存在感的小国。但是突他妈就不一样了,是宋国雍氏女子。刚才我们讲了,春秋时期姓决定血统,氏决定地位的高低贵贱。雍氏在宋国就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家族,而且宋国在当时是个非常有实力的诸侯。虽然我们今天很多成语讽刺宋国人,比如守株待兔,揠(yà)苗助长等,但是在当初周天子分封诸侯时,为了稳定商地的旧贵族势力,不仅给了宋最高的爵位公爵(排序为公侯伯子男),还给了他其它一系列政治特权。
公子忽本来是有机会通过联姻增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在救援齐国击败北戎的战争结束后,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说起文姜这个美女,那可是值得专门再写一篇文章,不在这里展开了。可是忽这个钢铁大直男对自己的实力过于自信,留下一句名言:齐大非偶。齐国是侯爵,而郑国是伯爵,表面意思是咱配不上。结果庄公一死,郑国就发生内乱,前面的大忠臣祭仲站在公子突这边,勾结宋国把忽赶走了,突继位,史称郑厉公。祭大人在勾结宋国的时候,还给自己的女儿物色了来自雍氏家族的女婿。
但是权力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厉公和祭大人闹翻了,然后勾结祭大人的女婿雍纠准备暗杀他老丈人。这个雍纠同学终究本质不是一个擅长搞阴谋的人,回去居然和老婆商量这事。老爸和老公之间,他老婆坚定的选择了老爸。然后剧本就快进到公子突跑路,忽回来上位,史称郑昭公。但是位子没做两年,因为与大夫高渠弥的矛盾,在打猎时被暗杀了。祭仲与高渠弥因为之前已经得罪了郑厉公,想了想就立了另一个弟弟亹登上王位。经过几番折腾,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晋国开始扩张崛起,而郑国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后来沦为晋楚争霸的主战场。
颍考叔在后来郑国攻打许国的战争中,与郑庄公的男宠大夫公孙子都争夺一部战车,结果公孙子都失败,乘颍考叔登上城头时暗箭将他射死。郑庄公虽然知道子都是凶手,但是考虑到子都家是郑国的传统政治贵族,又是自己的男宠,不好公开处理。索性来了个诛心之举,命令军队里每一百个人出一只猪,每二十五个人出一只鸡和一条狗,用来祭祀颍考叔并诅咒那个坏人不得好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