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先秦历史,世人多熟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殊不知这五霸、七雄之前,还有一霸,比他们威风多了。
举几个例子感受下:
因忌惮他的势力,周天子主动提出和他互相交换儿子做人质;
因新任周天子有意罢黜他“卿士”之位,就敢派兵到天子脚下抢麦子;
周天子联合多国讨伐,反被他射中肩膀,而神奇的是,他并未因此成为”乱臣贼子“,派人赶了一群牛羊犒军”澄清误会“后,日子照过……这意味着,天子的双肩再也担不起万里江山社稷了,群雄角逐大战由此拉开序幕。
他就是郑国国君姬寤生,史称郑庄公,其父郑武公,因护送天子东迁有功而得卿士位,也是为霸气侧漏的君主。在此之前,诸侯的设立与取消是周天子特权。从他之后,武力兼并他国成为常态。
奇怪的是,这么一个霸道值爆表的人,史书中却不怎么受待见。
大家熟知的”郑伯克段于焉“,故事类似今天所说的”钓鱼执法“,由此他被贴上了”腹黑男“、”心机婊“的标签。
事实究竟如何呢?
故事要从郑庄公的偏心老娘武姜说起。
2
剧版《东周列国.春秋篇》,郑庄公是唐国强扮演的。和他后来演的《康熙王朝》里的四爷一样,俩人都是成长于老娘的白眼。
”寤生“这个名字,就是他不受待见的根源和见证。
所谓寤生,就是”逆生“,别的娃出生时都是头朝下,他却是脚朝下,以致武姜经历了一场撕心裂肺的难产经历。
武姜认为他逆生不祥又不孝,打算有多远扔多远,未能得逞,从此更加厌恶,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而对二儿子段,武姜的母爱如黄河之水,泛滥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严格讲究宗法继承的年代,她不断怂恿丈夫郑武公,立段为国君。
还好,郑武公顶住了枕边压力。在他去世后,扈生顺利继位。
但武姜并不死心。
她矢志不渝的维护段,费尽心思的替段谋利,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终于……顺利害死了段。
自己也被郑庄公赶去颖地,发誓与她,”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她,是怎么做到的?
3.
第一步,替段讨要京城为封地
一天,武姜忧心忡忡而来,”儿啊,现在郑国的数百里江山都是你的庭院了。可是你的兄弟却只有共城(段的封地)这个屁大的地方。你不觉得心太狠了吗?“
郑庄公诚惶诚恐,”依母亲之意……“
武姜眼睛低垂,笼起长袖,”你不能把制邑这地方也封给段吗?“
”制邑?制邑是险要之地,先君遗命,不许分封。除制邑外,任凭母亲挑选。“
武姜显然有备而来,大怒道,”也罢,那就把京城封给段吧!“
当时郑国国都在新政,但京城地广民众,有百雉之雄,与新政不相上下。而按照当时的规定,封地大城不能超过国都的1/3,中城不能超过1/5,小城不能超过1/9。
如果把京城封给段,岂不是要国有二君?
武姜身为国君夫人岂能不知利害?但这正是她想要的。
郑庄公陷入为难,但最终答应了。
在武姜眼里,君位应属于段而非扈生,所以,她要帮段拿回本属于他的东西。她劝段,去了京城后要开始扩充兵士车马,有朝一日夺了扈生君位,她就死而无憾了。
段也是奇葩,哪怕谋反的士兵车马,都懒得自己准备,美其名曰,“与其扩充,不如削弱。”
于是武姜再次出动。(不得不说,母子俩思路都够清奇!)
4.
第二步,替段跟郑庄公讨要兵马。
武姜双眉紧锁,”儿啊,你封了京城给段,可是他手下没有士卒车马,怎么守城?“
郑庄公惶诚(老娘你又要出什么幺蛾子?),”依母亲之意……“
”你再调拨些兵马,帮段守城。“
郑庄公也很干脆,”需要多少?“
”兵车四百,上将一员。“
母子俩彼此心照不宣,都懒得绕弯子了。
”都城兵车不满千乘,调出四百,城中便空虚了……“国君也难啊!
”那好,你不答应,我就搬出宫去。就当你没我这个母亲。“(上回是不答应就让段离开郑国,就当没那个弟弟。)
杀手锏一出,郑庄公又答应了。
武姜心想,傻儿子,真乖,乐颠颠的走了。
郑庄公真的傻吗?还是如国人所说的愚孝到”只顾私情,不顾社稷?“
如果真是这样,他就不是”春秋小霸“了。
他如约调给段兵车四百乘,然而,派去率兵的却是自己的亲信,颖考叔。(釜底抽薪有木有?)
5
第三步,替谋反的段通风报信
这边郑庄公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那边武姜和段继续折腾,惟恐留下的把柄不够多。
心急的段要来了车马,还是按捺不住,心急火燎,派了刺客行刺。
武姜此时总算有了点扈生亲娘的感觉,”这怎么可以?你要谋取的是他的位置,可不是他的性命啊!“
但是一转身,”无意“听到郑庄公五月初一要外出的消息后,立马转身告知了段,准备里应外合。
后面的事就比较简单了,段不出所料的在五月初一发兵叛乱,并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外出的消息自然是假的,是郑庄公故意让武姜听到的。
忍了这么久,郑庄公只等这一天,等段自己挖好大坑,而他只需轻轻一推。
郑国日渐强盛起来,郑庄公却因这事被后世诟病钓鱼执法,还被孔夫子骂没做兄长的样子,非君子所为。
6
这些评价是否公允呢?
作为一国之君,我认为他的行为无可厚非,评价过于苛责了。
(1)据史载,郑庄公13岁继位,”克段“的整个过程长达22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段无法无天这么多年,派刺客刺杀不成又兴兵叛乱,至此,郑庄公才出手,已经算仁至义尽。
试问君王中除了他,还有谁有如此忍功?
后来段败,逃到鄢,再战,又败。郑庄公也没有杀掉弟弟,只是把他赶出郑国,容他逃往封地。后来段死于自杀。
在为权力动辄弑君杀亲的春秋战国,如此对待叛乱的弟弟,已经算一股清流了。
就连以仁义闻名的春秋首霸齐桓公,起初和哥哥公子纠各在不同国家避难,后内乱平定,他回国继位后,还不是立马派人截杀了公子纠。
(2)面对武姜的无理要求,他的答应出于无可奈何,而非深谋远虑。
理由有三:
第一、作为儿子来说,从小不被亲娘待见,心里有挥之不去的好好表现争取认同的念头,及顺从避免激怒的习惯;
第二、作为国君来说,武姜是申候的女儿,根基不稳时,母国势力不能不忌惮。
西周周幽王就是前车之鉴。他为美人褒姒烽火戏诸侯,还废了申后改立褒姒,惹得申后的父亲申侯怒而兴兵。于是西周土崩瓦解。
第三、郑庄公凡事遵从”名正言顺“原则,为君、为子必然考虑民心、名声等。
(3)扈生比段更适合做君王。
被赞为大贤大德的吴国公子季礼,多次推君位不受。作为个人选择即使可以理解,对国家政权安稳却不是好事,以致吴国几次动荡。
据史段在封地残暴,人们怨声载道。郑庄公却是明君,知人善谏,使郑国盛极一时。
7.
在这件事上,还是谋臣祭足最懂他,他曾说:
”段虽然无道,却没有明显的叛逆,就算派了刺客,又有几人知道?就算声张出去,天下又有几人能相信。而若要杀段,武姜必定阻挠,如此一来,郑庄公就要被议论为兄不仁,为子不孝。庄公之所以隐忍不发,是要等到段恶贯满盈,国人切齿时再杀。“
与其说郑庄公腹黑,不如说他是个有勇有谋、善于借力打力终成大事的“励志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