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衙官屈宋,出自《新唐书·杜审言传》记载初唐诗人杜审言“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的自诩。原指以屈原、宋玉为下属官吏来夸耀自身文采卓越,后演变为对他人文学才华的赞誉。
该成语最早见于《新唐书·杜审言传》记载:“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初唐诗人杜审言任吏部校考史期间,完成判词后以屈原、宋玉为属官自比,展现其狂傲性格。宋代《太平广记》引《谭宾录》记载,杜审言临终前仍自诩文章书法“当得屈宋衙官、羲之北面”,强化了该典故的传播。
屈原(约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政治家,曾任楚怀王左徒,主张“美政”,联齐抗秦,因遭贵族谗毁被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开创“楚辞”体,被尊为“中华诗祖”。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后,屈原悲愤投汨罗江而死,后世以端午节纪念他。
宋玉,战国晚期楚国鄢(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不详,约与屈原前后相接,传世作品有《九辩》《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他继承楚辞传统,开创汉大赋先声,以铺陈华美、音调铿锵著称,后世常以“屈宋”并称。宋玉善写美女、秋思与讽谕,其“东家之子”“嫣然一笑”等句成为千古摹写佳人的范本;因《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叹,又被视为士人失志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