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往火星》这本书里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就是“像火星人一样思考”。
美国宇航局曾经在1989年提出过一个载人火星探索计划,需要在宇宙近地轨道建立大型的空间站,作为在太空中组装宇宙飞船的工厂和存储燃料的空间,避免因为距离太远、飞船无法从火星返航的问题。
这个计划需要花费4500亿美元,且不说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财力能够单独完成,现在的航天技术也达不到能在太空中组装飞船的地步。
因此,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既然要登陆的是火星,不妨就用火星人的方式来思考:火星空气中95%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只要加上少量的氢,就可以在火星上生产出返航的燃料。这样就解决另外燃料问题,同时还能减少前期火箭发射的次数、降低成本。
这个例子让我想到,我们很多的规划和判断都是来自于过去的经验的,而经验又依赖于对过去事件的归纳、推理、和总结。
这就会产生一个悖论:依靠经验的前提是假设未来跟过去是相似的,但这个前提并不是100%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而对于超出经验的事情,人们又是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哲学上的休谟难题)
在火星探测的计划中,即使是充满传奇色彩的NASA,也没能摆脱“经验”带来的桎梏,制定的方案都是来源于传统的火箭发射经验,在新的场景下反而变得不可行。
破局的方法,反而是来自于经验之外: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通过把自己的思维带入全新的场景,因地制宜,才能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30天写作挑战」:Day 2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