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西川:书房,它是我精神的一个堡垒;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
学者|余世存: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牢靠,最主要是来自于有效的阅读!
作家|苗炜:能够跟孩子一起重新走求知的这条道路,对外面太喧嚣的世界能够先置之不理一会儿,这是一个特巨大的安慰。
舞蹈家|王亚彬:当走进书房的时候,也让我有一种和进入剧场后相同的一种感受,就是远离了这个喧嚣的现实世界,然后进入到一种静谧的、丰富的但是也让我也充满力量的一个场所。
译配人|程何:书像一个锚点,一个相对比较干净世界的的一个锚点。
你是否想拥有一间书房,
或许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空间。
不管你是否爱读书,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想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书房。
一个人的气质、思想、趣味或许其他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这个人书房里,亦或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切都可以靠读书来解答!“思考问题、读书,这个已经是我的一个习惯了,我就是这么活着!”这是西川在《书房里的世界观》里开始介绍自己的生活!偶然间看了这部只有6集,每集只有6分钟的纪录片,每一集由一位国内顶尖的文化人(西川、余世存、苗炜、王亚彬、程何)来介绍自己的书房,向我们分享他们的精神世界!
1
第一次认识西川,还是在另一个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里,西川带着《日本之镜》这本书,去秋叶原感受日本二次元的起源。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叫做“西川”的老头,虽然看上去不修边幅,每日带着一副绿色的圆形近视眼镜,背着一个看上去很旧的褐黄色皮包,但是他说话的方式和思维模式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西川的书房不是很大,乍一看还有些杂乱无章,他说这是他的工作室,像别人上班一样。虽然作为一名诗人,他所读的书不是诗歌的书籍要比诗歌的还要多。在他的书房里可以看见很多中国文学的外文版本,这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读中国文学,必须得有世界眼光”。想想也是挺难的一件事儿,要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文学,这或许就是西川成功的地方。他说“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这或许就是书籍的厉害之处,每一本书都有每一本书的灵魂,或来自于作者,或来自于文字。
刚开始读书的人或许还没有这种感受,当逐渐爱上读书,就会真正体会到“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这个“灵魂”或许很有趣、或许很悲伤、或许很励志、或许很疗愈。我们也会被带入书中构建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慢慢体会读书带来的乐趣。
2
余世存,我爱的作家之一,他在《重建生活》的自序中说:“我更记得鲁迅曾坚定地说,我在生活,我存在着。然而,又有多少人关心生活和存在呢?一百年的努力使我们伤痛累累,一百年的沧海桑田使我们拥有一切,就是没有拥有过生活”。余世存的文字给与人一种患得患失感,但依旧给予更多启发与思考。
余世存在片子讲诉了一位他认识的文学大家,在战乱的年代还会每天跑去类似“图书馆”的地方读书,最后这个人能够从成千上万的人中脱颖而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得益于年轻时候的“阅读”。同时提到:“不要大学毕业就立定自己的物质目标,而一定要立定你需要五年、十年的游学时期,这种游学是跟更多人交流、去阅读更多的东西;就是我们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朋友”!
对于他所说的这些话,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也是在这最近一两年才逐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大学生走出校园,毕业工作,以立定物质目标为人生理想还是有很多人,但是在生活与工作的磨砺中发现,所谓的社会上流行的“成功”,真的或许因为不同的原因,已经在我的身边逐渐消失。也正如余世存所说的“他们的精神世界不够丰富和牢靠,”唯有有效的阅读才能让我们的精神花园更加扎实与丰富!
3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苗炜的采访,苗炜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生活:“努力地去活得生机勃勃。但是“每个成年人在吃完早饭和晚饭这段时间都要咽下很多失望和苦涩。”这是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里的一句话。生活的苦水每个人都会吞下去,这是一种骄傲,这种骄傲会让人面对关切的时候,回一句“没事”,这就是种骄傲。”那会儿就觉得苗炜是一个特爷们儿的作家,说话还略带一些诙谐。
苗炜的书房很干净简洁,白色的陈列架上面摆满了书籍。坐在沙发上的他,穿着一双粉色搭配香蕉的棉线袜子,完全符合我对他的“俏皮”人设的想象。他对自己看书的习惯称之为没有什么阅读习惯,晚上睡觉前喜欢看书因为促进睡眠,看一会儿就困了!片子中不断出现他的宝宝,他说“能够跟孩子一起重新走求知的这条道路,对外面太喧嚣的世界能够先置之不理一会儿,这是一个特巨大的安慰”!这或许是当了父亲之后的一个新的人生感悟。
有的时候我也会在家附近的书店看书,一个新型的咖啡馆书店。人们可以在外面的书架拿一本书坐在屋里的咖啡厅点一杯喝的看一天。我时常在那里看见年轻的父母带着宝宝,每人拿一本读物,一家三口或是父子或是母女坐在那里一看一下午。现在觉得这可能就是苗炜所说的陪同孩子一起走求知的路,暂且丢弃那写外界的喧嚣,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4
最初认知王亚彬还是初期《乡村爱情》里的王小蒙。但是作为舞蹈家的身份来说,她更加光彩夺目。王亚彬作为一名舞者创作过许多艺术作品,而且去世界各地演出剧目及传播中国舞蹈,有人曾评价“王亚彬是一名伟大的舞者,能够为其他舞者带来巨大的能量”!
她这样评价读书与舞蹈的关系,“文字对于我而言就非常像舞蹈的一种倒影,它是通过这种逻辑的逻辑思维,只不过介质不同,它落在了纸面上,和我站在舞台上,将一个一个动作呈现在剧场里,其实非常相同的”。她还将矛盾文学奖获得者毕飞宇老师的同名小说舞剧《青衣》改编并搬上舞台,她觉得这本书就是为她而写的。所以,书籍也激发出无限的创作欲望。
以前我也并不觉得书籍对于一个舞者会有多少的帮助,但是在王亚彬的身上,我看见了一名伟大的舞者所具备的特质。可能这些特质并不仅仅是拥有扎实的舞蹈功底,更多的是因为读书而带来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
5
通过这个节目,得知了一名叫做“程何”的年轻“译配人”。她坐在那里很像一名“素人”,亚麻色的衬衫,长长的头发,看上去不是很在意打理外形,但是能够感受到她自信与内心世界的丰满。她已经参与或主导过《妈妈咪呀》、《猫》、《狮子王》、《音乐之声》、《我,堂吉诃德》等著名音乐剧中文版的译词工作,据说大陆地区也许还真只有她一个。
她说“我在的地方就是书房,能看书的地方就是书房”,她还描述了一段自己觉得十分美妙的生活,“我会用汉堡薯条吃到饱,拿找过来的钱去逛二手旧书摊,每天淘回来基本放在背包里,再往前走几步就可以到剧院,再在剧院里买上一杯酒看戏,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一样的生活”!一段非常有画面感的描述,同时也能感受到书籍及戏剧给她带来的快感。
程何说书籍塑造了她,改变她的审美,这些认知又转而去哺育她去创作东西。我深信读书会改变一个人,尤其是那种可以感受到的由内而外的内涵与自信。多年以前,还是坐绿皮火车的年代,也是我第一次去东北旅行。卧铺的对面坐着一位阿姨,打扮干净,没有过多的妆容装扮,跟我讲述着东三省的一些过往。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原因在于,她言语间流露的文化修养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正如程何所说的一样,书籍塑造了她!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