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呼声一直很高,大家都在说很好看。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几年前,在一本很老的《青年佳作》中看到《湘情苗韵》,文章的细节已记得的不多,单单记住了单纯的翠翠和沈从文这个名字。
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老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他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而《边城》就是沈老湘西风情代表作。
几年后重读,是抱着温习的态度去读的。这一读,吃了一惊,原来《边城》是一个合集。不由因自己的无知而汗颜。
这一读,便欲罢不能,一篇接一篇的读了下去。不知不觉,随着美文一点点爱上了茶峒这个山城。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 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酉水中游如王村、岔、保靖、里耶和许多无名山村,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 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置身这样美的山城,有谁会不爱它呢?
边城的黄昏是这样的:“日头将落下那一边天空,还剩有无数云彩,这些云彩阻拦了日头,却为日头的光烘出炫目美丽的颜色。远一点,有一些云彩镶了金边、白边、玛瑙边、淡紫边,如都市中妇人的衣缘,精致而又华丽。云彩无色不备,在空 中以一种魔术师的手法,不断的在流动变化。空气因为雨后而澄清,一切景色皆如一人久病新瘥的神气。”
众多故事中,独独喜欢那一个早就读过的故事《湘情苗韵》。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的边城茶峒水边,有那一家三口,祖父、翠翠、大黄狗,靠渡船为生。就在这水边渡船上,发生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单纯美丽又到了怀春年龄的翠翠,同时爱上翠翠的顺顺家兄弟俩。词不达意的表白,隐晦暧昧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了悲剧发生。而翠翠在经历了欲说还羞的钟情,阴差阳错的误会,肝肠寸断的亲人离去之后,又陷入了遥遥无期的等待。青涩悲哀的故事及结局,让人惆怅。属于山城人面对感情特有的笨拙表达,最终导致了悲剧。“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飘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此后,在薄薄的凄凉日子里等待,成为翠翠一生的宿命。不禁在惋惜之余顿足,不就是一句“我喜欢你”嘛!怎么那么难?但如果那样,就不是边城人了。
边城人的生活简朴清苦,但却热烈而奔放。可独独对于爱情,却笨拙而模糊。书里说得好“他们生活虽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轻生命相似,全身心的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之处,不过是这一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于糊涂一点罢了。”
怀春的女子,钟情的汉子,命运不赖的童养媳,求知的学子,面善心野的兵娃子,出轨的妇人,虚伪的文化人,带些淳朴实在的妓,好事好利的乡下人,自视甚高的纨绔子弟,当然也有觉醒的年轻人……众多小人物汇集在作者笔下,构成了鲜活的微观社会。如同一幅油画,以山清水秀的山城为背景,点墨勾勒出人们柴米油盐、喜怒哀乐、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却又不经意的将每一天都活成故事。
边城,是一部历史,从懵懂到觉醒,人民已从一个时代走入另一个时代。作者笔下的众生在如今的现实中比比皆是,用这样的写意手法画出来,将山城的秀美,民风的淳朴善良揉在一起,别有一番香甜又辛辣的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