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清人王凯泰的这首诗将我们带入了中元节,也将我们带入了一段美好的记忆。中元节,又称为“七月节”、“盂兰盆会”、“鬼节”,是我国的古老节日之一,与除夕、清明、重阳并列为四大祭祖节。
在我的家乡四川,中元节常常被叫作“月半节”,每逢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焚香、点烛、烧纸钱、上祭品,以祭祀亡故的亲人。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一日,阎罗王就会打开鬼门,让阴间的鬼魂到阳间去享受亲人的供祭,而到了七月十五日,阎罗王则会重新关闭鬼门,恢复阴间的正常次序。因此,“月半节”就是要送死去的亡灵返回阴间,早日安息,或重新投胎。
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人,月半节这天早上,她早早就起了床,开始忙碌着准备祭品。在七、八十年代,尽管农村的经济十分落后,但再穷也得拿最的好东西祭祖,刀头(猪臀肉,带有尾巴的那块)和白酒是其中少不了的两样东西,其余的还有鸡、鸭、鱼、水果、糕点等。祭品准备好后,母亲将之端上桌,并摆好碗筷,然后将手洗得干干净净,郑重其事地点上香和蜡烛。烧纸钱的时候,母亲双膝跪在地上,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请死去的亲人前来领取祭品,保佑子孙健康平安,快乐幸福。通常母亲会把纸钱分成两堆,一堆放在堂屋的正中,那是供奉逝去的亲人的;一堆放在屋外的院子里,那是招待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的。
放河灯也是“月半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活动。入夜之后,母亲将一个个用五色纸扎成的河灯放于水中,并点燃里面的蜡烛,让其自然漂流。远远看去,华灯摇曳,波光粼粼,十分漂亮。据说,河灯可以将一切亡灵超渡到理想的彼岸世界,如果看到河灯在水中打旋,则说明被鬼魂拖住了;如果河灯在水中沉没,则说明亡魂得到了拯救,已经投胎转世;如果河灯漂得很远或靠岸,则说明亡魂已得道升仙。虽然我不太相那些迷信的东西,但也觉得十分有趣,毕竟人们的意愿是美好的,放河灯是为了普度众生。
还听一些老人说,在月半节的晚上,如果将装满水的瓦罐放在月光下,等到凌晨时分,就会在瓦罐中看到亲人的影子。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谁也没有真正见过,但家乡的父老却深信不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准备了一个瓦罐想求证这个传说,但被母亲发现后制止了。母亲说,如果在瓦罐中看到亲人的影子那倒没什么,因为他们不会伤害自己的后代,但要是看到了其他不干净的东西,那就会倒大霉,甚至被附体。在母亲的吓唬下,我放弃了求证的念头,但这个传说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以前的中元节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活动,场面十分热闹,往往胜过了清明和中秋。而如今,中元节被排在了传统节日之外,逐渐走向了边缘化,昔日的繁华已不在,只留下一弯冷冷的清月。或许,中元节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尤其是它所代表的孝道与乐善好施。
作者简介:
周礼,偶用笔名,普石,教师。至今已在《思维与智慧》、《做人与处事》、《辽宁青年》、《才智》、《意林·原创》、《小小说月刊》、《短篇小说》、《短小说》、《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大公报》、《澳门日报》、《国际日报》、《美国侨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一千余篇。多篇文章被《读者》、《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中外文摘》等杂志转载,部分文章被列为中、高考阅读题,每年有数十篇文章入选各类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