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养心 文化养德
作者:思维飘飘
(2021年5月3日)
我们从小就受中华诗词的滋养和哺育,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这种文化基因的影响和浸润。
登高山时即能激发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壮志,又能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傲世雄心;思念时即能体验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绝望,又能表达出“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的柔情似水般的思念。每时每刻,此情彼景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诗词美句抒情抒怀,表达出我们心情、体验和感悟。
每每品读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总能让人们不断检视自己的一生,对自己的无知、自大和狂妄给予深深的鞭挞和鄙视。当读到苏轼苏东坡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感觉到对虚无缥缈“功名”的追求是多么的幼稚和无聊,认为自己妄度一生,更懊悔因缺乏自信和勇气丧失太多良机和美景。当细细品味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时,又觉自己是那么庸俗,内心深处依旧深深留恋世间的“喧嚣”和“欲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和洒脱早已荡然无存。
唐代僧人惠能曾说:“菩提本无树,何必惹尘埃!”其实,一切都是“庸人自扰”。而元代诗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让人醍醐灌顶,对人生处事有了新的感悟。它告诫人们,做好自己事,不要为寻求他人颂扬和赞美所累。
用心品读,细心品味,中华古诗词是那么“养言、养行、养心、养性和养德”,它时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偶尔还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温暖着人性,品味着人生,诲人不倦,滋养品行,贯穿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