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推敲

宋·胡仔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良久,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与为布衣之交。

选自《苕溪渔隐丛话》,编辑者胡仔

【今译】

据《刘公嘉话录》说:当初贾岛到京城长安科考,去考进士。有一天,骑在驴背上想出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开始,他想用“推”字,又想改用“敲”字,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于是他就在驴背上反复吟诵,还不时伸出手比划着,做着“推”和“敲”的姿势。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吏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沉思间不知不觉撞到韩愈出巡时随从的仪仗队的第三列, 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贾岛被韩愈左右的随从人员抓住,推搡着带到京兆尹韩愈的跟前。贾岛详细说明他在驴背上想得诗句,但不能决定用“推”还是“敲”这件事情。

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韩愈让马停下来,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啊!” 于是骑着马,贾岛骑着驴,两人并排,一起回府。

他们两人长时间在一起讨论诗歌创作,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从此,韩愈同这个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交为朋友。

【赏析】

胡仔,字元任,南宋初年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人,晚年隐居吴兴,自号“苕溪”(吴兴的别名)渔隐。

这部《苕溪渔隐丛话》是他从许多典籍中辑录的谈论诗文的笔记。他引用的典籍,有些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篇短文,同洪迈的《诗词改字》一样,也是一则诗话,谈论诗的炼字的。

文章中所说的贾岛,是唐朝有名的“苦吟诗人”,他写诗很注意字句的琢磨,曾经感叹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他到京城应举,一日他骑在驴背上,忽然想得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不知是“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犹豫不定,他在驴背上反复吟哦,并不时伸出手做推和敲的手势,由于精神太投入,以至驴冲撞了当时任京师长官的大诗人韩愈的仪仗队。可见他锤炼字句的用心。

当韩愈问明情况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不但不怪罪他,反而帮助他斟酌,并指出用“敲”字好。

在这两句诗里,为什么用“敲”字比用“推”字好呢?首先,“敲”字更切合诗中的情境。诗人在月下访问幽居的友人,夜深人静,一般门已关闭,所以用“敲”比“推”恰当。

但更重要的是,“敲”有声。“推”可能有声,也可能无声。敲门板,其声嗑嗑,敲门环,其声丁丁,音色都好,且有节奏。

“推”,纵有声也不佳,所以“敲”字好。用了“敲”字,诗句中增添了音响效果,更加反衬出深夜静谧的气氛。

这则是话写得更有趣,使人读来津津有味。贾岛的苦心推敲字眼的如醉如痴情态,韩愈爱诗爱才的豁达风度,都跃然纸上。正因为这则诗话将炼字的故事生动,典型,古今传为佳话,并成为“推敲”的典故。

后以“推敲”作为在诗文的写作中,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仔细斟酌字句的典故。也泛指对事物的反复考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