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翼明论语新诠第二十章(12)【1598】2025-7-23
(十八)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9.14)
【释词】“子欲居九夷”句,“夷”一般指住在东边的少数民族,“九夷”一说是指诸夷,“九”言其多;一说指淮夷,即散居淮、泗之间的少数民族。总之,“夷”就是文化落后不开化(陋)的地方,古有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或曰”的“曰”是不定代词,相当于现在的“有人”。
【大意】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地方很落后,怎么行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还会落后吗?”
【导读】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其实是一种感叹,就跟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5.7)是一样的,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没有国君愿意采纳他的治国理念,因此就发牢骚说要移民了。值得注意的是他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虽然情境是虚拟的,意思却是实在的。这里看出孔子“德治”的主张,他认为君子的道德可以移风易俗,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落后面貌。我们不妨批评孔子未免太理想、台浪漫,事情可能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但他的精神仍然是可贵的。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曾国藩有句名言:“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君子应当以移风易俗为己任。
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愿意斩荆披棘、开天辟地!他们不迷恋优渥舒适的环境和可口美味的食物,站在更高的角度瞭望未来,不惧怕困难,不担心风险,相信明天更美好。(张东注)
(十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经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2.4)
【释词】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其兄桓魋tui(又称向魋,东周春秋时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掌控宋国兵权。他是宋桓公的后代,深受宋景公宠爱)是一个犯上作乱的人,曾经还想对孔子下毒手(参见7.23)。
“斯”,连词,就。“‘之’,代词,指不忧不惧的人。
“内省不疚”句,“省”音xǐng(醒),反省;“疚”,惭愧。“夫”音fú(服),句首发语词。
【大意】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虑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虑不恐惧,就叫君子吗?”孔子说:“一个君子反省自己不觉得惭愧,那么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导读】孔子对司马牛的回答显然是针对司马牛的具体情况,司马牛当时因为桓魋作乱面临灭族的危险,所以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恐惧。孔子便告诉他,你自己自问无罪,便无须忧虑和恐惧。但司马牛的话不是直接问的,而是间接地问孔子,言下之意是问一个君子在这种处境下应该怎么办。因此孔子的答话就不仅仅只适合司马牛的具体情况,同时也是一个君子应该有的处世态度。一个君子内心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爱人顺天,不作不愧,有什么可担忧,有什么可畏惧的呢?这跟孔子在另外一处说过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9.29)是一个意思。
君子坦荡,小人戚戚,这种现象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尤其多,归根结底人性自私自利。为了逐利,造成的后果要用很多的时间化解,如果站在佛家的角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么在儒家看来何尝不是君子的态度。(张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