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班级群里跳出来老师公布的小测试结果。优10人,没有女儿;良17人,没有女儿;剩下合格5人,需努力8人没有报具体的学号,她应该混迹在这尾巴上的十几个人里。顿时我脑补了下午去接女儿的画面:
离开队伍后一张愁眉苦脸的脸向着我:“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考了个不合格。”
“没关系,我们回家后看看试卷一起找原因。”
“某某某某都是优,连谁谁都是良,只有5个人是合格。”
“上周老师在群里建议大家周末在家复习群里发的卷子,他们复习了会做得好一些,我们没有复习,如果想考高点,后面我们也开始复习就行啦。”
……
下午,在家长排成的两条长龙边等到女儿,她扬着一张笑脸从人群挤出来,旁边是她的同桌和同桌妈妈。她拉着同桌打打闹闹要往前跑着玩,我告知他我开车来了,只能跟同学走一段。同桌妈妈问到今天小测验的事,女儿指着同桌嘻嘻哈哈说:他只考了“需努力”。我问:你呢?她说:我比他好多了,我是“合格”。我和同桌妈妈相视一笑,说:你们真是一对难兄难弟啊。
回到家,我给她准备下午点心类,她躺在沙发上看《今天我是升旗手》,我让她把今天考试的卷子拿出来先订正下等下吃东西,她说:今天数学我考优了。仍旧斜躺着看书。
跟女儿一起吃好点心,我提前坐到书桌前写今天的日记,心里牵挂的还是女儿的“合格”事件——
准备好的劝慰的一堆词一句都没有用上,以前女儿都是很在乎自己的各种测验的,放学见面总是从交流相关内容谈起。而今天一反常态,是跟周五的执勤手的事件有关系吗?
周五,老公去接女儿,女儿非常不开心的说今天选拔执勤手没有选,她不但想要当执勤手,还要当升旗手。爸爸开导了她一番,还特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在她打网球的时候全程陪在身边。在微信上得知女儿执勤手事件,我当时就很为她惋惜,她的失望和难受貌似一下子就涌上了我的心头,甚至我还想过:等去了新学校,一定想办法让她完成这个叨念了很久的愿望。
我在国学糖跟几个姐妹说了这事儿,燕说:哪有什么事都十全十美的?我看到的是你的焦虑。是的,情绪一上来我就感觉到了,这次执勤手事件是上次班干部事件的一个变型,实质还是一样的——我对女儿当干部的期待,对她,对她的学校,对我自己的不信任。当女儿没有如愿以偿的时候,自己就会敏感的得“受迫害综合症”。会猜想是不是老师偏心了,选举是否真正公平,并做出很多种宽慰女儿的办法来。
晚上,回来聊天说到这事儿,我问执勤手具体做什么,她说7:30到学校开始执勤。我说:哦幸好你没有选上,否则,你每天7:40才出门,根本来不及去执勤。女儿听了觉得我讲的很有道理。
第二天,妹妹给我发来微信,说跟老妈聊起小a的事,老妈说跟我小时候一模一样,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啥事儿都想超过别人。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大哭。
这些情节我已然忘却,但是要强这个基因深入骨髓的这么多年一直伴随着我,如今,又遗传给了女儿?
是不是执勤手的事件中,女儿感受到了不管自己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她接纳她?于是,不当执勤手啊,考试“合格”啊此类事情并不重要?那么,我的女儿会不会成一个别的妈妈操心的那种没心没肺的啥事儿都不care的天天开心的孩子?
这样好吗?是我想要的吗?
是
但是,真正成为她理解的怎么样都能完全接纳的妈妈,对于要强了35年的我来说,很难。
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