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核心观点之一: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致良知”三字,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阳明先生曾对其子正宪言道:“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致良知”,一言以蔽之,曰: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是一个功夫,也是一个过程。“‘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阳明先生语“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良知是本自具足的,但我们首先要达至良知,才能启用良知。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难免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的影响、一些不好习气的浸染,使心蒙尘。

          每一个错知错见都会为我们的心添一丝阴翳。当心蒙尘时,我们就无法清晰、准确地看待这个世界。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阳明先生说:去得一分私欲,复得一分天理。圣人之心,如明镜一般,没有不明和贪欲,依良知而行。常人的心如昏镜,“斑垢驳杂”,有太多的不明和贪欲,需“痛加刮磨一番”,才可达至良知。所以,一开始,我们的功夫要用在“磨镜”上面,把自己的心镜擦亮,达到良知清澈!

            良知是本体,启用良知是良知之用,是功夫。在没有达至良知时启用良知,那么你能启用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也不能持久。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的确如此,所有的圣贤经典都是亲身实践而来的真理。我们若把经典当成文字,不在自己身上切实用功,则多学无益。与其学富五车,不如在自己心上为善去恶,唯有不断地明心净心,我们才有可能达至良知并启用良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