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2005年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中位居第三。书中故事围绕着风筝比赛一步步展开,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年阿米尔和家中仆人哈桑两个男孩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之所以在短时期内受到大家的追捧,除了故事本身所揭露的人性的背叛和救赎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便是故事的社会背景。蔓延阿富汗三十年的战争给那片土地所造成的破坏,给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带来的灾难。
故事背景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它们源于现实,因作者的艺术表达又反过来直抵现实之本质。在现实生活中,胡赛尼一家就是为了躲避阿富汗当年战乱而移居到美国去的。战争使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但他的心却无时不在记挂着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血肉同胞。
于是,就有了我们眼下这本书,《追风筝的人》。胡赛尼说,这本书自出版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你们能想象到我有多么吃惊。《追风筝的人》很大部分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段时期,世界到处是对阿富汗的误解与偏见,阿富汗人更是备受歧视。可是,当读者告诉我,阅读这本小说让他们对阿富汗人有了具体的认识,他们再不把我的祖国看作仅仅是一片不幸的、麻烦不断的、灾难深重的土地时,我深感光荣。
追风筝的人
在进入故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书名,追风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追风筝?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们不难知道,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民俗。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会举办风筝比赛,比赛从一大早就开始,直到仅剩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比赛中,孩子们的斗风筝就如同与敌军在战场上在追杀般激烈。
放起你的风筝,隔断对手的线,等到天空中只剩下你的那一个风筝时,你就会成为无比荣耀的胜利者。而追风筝的人,谁要是追到天空中最后落下来的那个风筝,那将是他得到的最大的奖励。
在书中,每年的比赛,阿米尔都全力以赴,而这一次他取得了斗风筝比赛的最终胜利者,更加令人兴奋的是,他的助手哈桑帮他追到了这个最后的风筝。
的确,哈桑是所有追风筝的人当中最棒的,当阿米尔少爷一声令下,几乎没有他追不到的风筝。这次同样如此。那么既然故事是讲得两个孩子之间的事,而哈桑,虽然并不起眼,却是最重要的那个角色,所以,书名自然而然就以他的身份“追风筝的人”命名了。
两个孩子“亲如兄弟”的友谊,他们间的忠诚和背叛
阿米尔和哈桑,虽然身份地位很是悬殊,两人确是一块长大。虽然阿米尔并不把哈桑当朋友,但他们之间却是有着吃着一个奶娘的奶长大,犹如“亲兄弟”般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对于两个孩子当中的每一个而言都算不上是真正的、肝胆相照的那种。
对于作为少爷的阿米尔来讲,哈桑只能是他的仆人,尽管有时候他们玩的那么好。而对于哈桑而言,心中对阿米尔有的只是无限的尊敬与遵从。正如同他经常说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说起来,这也是主人和仆人间比较正常的关系。
然而,他们间友谊的破裂却是因为两人个性的反差,在阿米尔少爷心中对哈桑所引起的不健康的憎恶感。他痛恨哈桑具有而自己没有的勇敢的性格,他父亲不喜欢他的性格,反而对哈桑格外友好。为了得到父亲的爱,他全力以赴赢得了比赛,并因为承受不了哈桑为了给他追回风筝遭受侮辱,而在他心灵上所遗留下的阴影,最终设下陷阱,让父亲因为哈桑“偷窃”将其父子赶出家门。
二十六年的悔和最后的救赎
后来,是接二连三的战乱,最终父亲带着阿米尔离开,从此他和哈桑再也没有见过。在接下来的二十六年里,回忆从来没有放过他,良心上的谴责更是自始至终没能离开过。当然,还有哈桑的那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最后,阿米尔在朋友的帮助下,辗转回到阿富汗走上自我救赎之路。可是,他却并没有见到哈桑,得到的却是哈桑夫妻两人死于战乱的消息。万分悲痛之下,好在他找到了哈桑的儿子,并冲破一切阻挠将他带回美国领养。
为你,千千万万遍
抛开故事的社会背景不讲,只说两人的命运。他们尽管从小一起玩到大,却因出身不同造就主仆之分。然而,这对喝着一个奶娘的奶长大的两个孩子,“亲如兄弟”的两个孩子,却是真正的亲兄弟,这个事实是命运给予阿米尔的多么大的捉弄啊!当他知道这个真相,父亲高大的形象,也瞬间“崩塌”,心中更多的是自己对哈桑的愧疚和悔意。
而哈桑,单纯执着似乎有点“幸运”的哈桑不知道这些,真好!他为了主人不惜一切,不管遭受多大的委屈和侮辱,都不能改变他对阿米尔的衷心和友谊。在他的心中,阿米尔是神圣的,他对他的忠诚至死不渝: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后感悟
读故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造成两个孩子悲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战乱吗?它的确从中起到隔断两人时空的作用,而似乎又不是主要的,或者说是唯一的原因。
他们的父亲,十几年如一日,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主一仆,却因为社会道德、社会舆论的压力,做不出任何实际性的举动。一生都讲究正直、真诚的他,背叛的也是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在内心深处并不把其当朋友的仆人“阿里”。这一点,他和他的儿子阿米尔是相像的。好在,故事当中,仁慈的作者让他们各自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
两代人的背叛和救赎,痛斥的是人性天生的自私,称颂的是人性自然的善良。就像阿米尔和父亲共同的朋友拉辛所说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所以,相信作为读者的我们都会原谅阿米尔,更会为他父亲因赎罪默默做出的那些事情,及他的伟大人格所折服。
最后,再说说哈桑和他的父亲。他们的命运是真主给的。阿里从小就是下等人,父母被有钱人的车撞死在街上,不幸沦为孤儿的他,还算比较幸运的被阿米尔作为法官的爷爷收养,从而成为爷爷家的小仆人,和阿米尔的父亲一起长大。哈桑并不是他的儿子,这件事对他而言是命运又一捉弄,显示出下等人的不堪的身份和地位。而哈桑和他的养父阿里比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是亲身父亲不能承认的那个孩子,只能忍辱负重活在卑微的世界里。
这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也是当今社会所不容许的。企望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和平、正义和公正,更希望人与人之间的歧视和不平等永不复存在。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初心。表现在最后阿米尔领哈桑的儿子回家团圆的故事结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