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微博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独自坐在车中发呆。
我最喜欢的一个回答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车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
在车上,一个人在车上想静静,抽根烟,这个躯体只属于自己。
小时候我们盼望着快快长大,偷偷穿妈妈的高跟鞋,装模作样地在梳妆台前涂口红。
但当我们真的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开始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理想而奋斗时,你就不仅属于自己了,你还属于很多人。
生活给予我们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未来,我们还要扮演许多新的角色。
02
还记得那次上“文学赏析”课,老师告诉我们女孩子成家之后属于自己的时间将会越来越少。
步入婚姻后,你是爱人的妻子,你是家里的儿媳,不久之后你还会是孩子的母亲。
工作中,你要面对客户的问题,,还要处理同事和上司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新的角色,虽然分量各异,却都需要我们认真扮演。
孩童的时候,你只需要完成父母规定的作业,就可以忘掉吃晚饭的时间,和楼下小伙伴玩得满头是汗。
后来,你升入了中学。课业的加重,每次月考排名的压力,还有爸妈对你的期望和鼓励。
你想要做到更好,你不愿看到爸妈失望的眼神。
最终,你如愿走进大学。
和很多新生一样,开始报名面试各种社团活动。
除了完成作业,还要为一些琐碎的事情费劲心思,熬夜晚睡对你来说,也再正常不过。
你知道自己不是超人,更没有三头六臂。
在那一个又一个安静的夜晚,你也会问自己这样忙碌的生活真的就好吗?
每天,你最期待的就是在熄了灯的寝室开上一盏小灯,在日记本上写下与自己的对话。
你庆幸自己还能拥有这一点宝贵的独处时间,
只有在这一刻,你谁都不需要面对,你谁都不是,你只是你自己。
03
一位匿名的朋友告诉我,拖延回家的时间,是他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读书的时候,家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但每次五点半放学,我都会在学校门口的公交站坐着,拖到六点才踏上回家的路程。
而若干年后,这样的模式只是换了种方式,依旧烙印在我身上。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在车里多呆一会,至少也要把刚好播放的一首歌听完,或者在楼下便利店的休息区神游。
很多次女朋友都会问我到哪了,我都会迅速恢复她“快到了,路上堵车。”然后把没发完的呆发完,没抽掉的烟抽掉,才缓缓走进上楼的电梯间。
这也许听起来很怪,但至少我能理解。
没有课的日子里,我总会抱着电脑来到家附近的咖啡店,一个人一呆就是六个多小时。
其实还可以多坐会的,但考虑到回家太晚会让父母担心且盘问,为了省去不必要的麻烦和解释,九点刚过我就会起身离开。
一个人呆着的六个多小时,我塞上耳机,听自己喜欢的歌,看喜欢的书,安安静静不受打扰的样子,还能高效率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我的母亲多次问我为什么写作业一定要跑到咖啡店,在家就不能听歌,看书,学习吗?
我的回答让她不甚理解。
我想她永远不会明白只有在独处的时候,才能有那么一刻让我也可以只是我自己。
04
周国平在《风中的纸屑》里面说: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面对老板有压力,面对老妈有唠叨,面对女友有情绪,面对猫,还有猫砂。
而音乐,香烟,一个人的咖啡店,车里就像巨大的保护伞,任由外界的喧嚣和热闹,
此刻都与我无关。
一个人待会儿,我只想一个人待会儿。
———————————————————
关于作者:不叫大黑牛的李晨,爱螺蛳粉的设计狗,胶片摄影爱好者,伪咖啡控。
公众号:一个人Meet
微博:LICHEN李晨
在这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感谢此刻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