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应龙老师的《我不是笨小孩》有感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方法比教知识重要。
——题记
上周,有幸听了华应龙老师的《我不是笨小孩》这节课,虽然当时听后并未写下只言片语,但是却给自己留下了深深的思考空间,不断地在脑海中呈现一个问题:一节课,40分钟,匆匆而过,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
那些曾经的困惑在听了这节好课后,答案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一、你的教学风格是什么?
还记得去年,刚进这所学校时,记得领导曾经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要教出自己的风格!一直都不明白自己的教学风格是什么?甚至没有风格可言。不喜欢任何太过形式主义的东西,好心的同事提醒我:你上课,还是讲的太多。想想自己空有十余年的教龄,如今却依然上不出自己的风格,不免让人感觉有些难过。纵观华老师的这节课,贯穿整节课的都是华老师的笑声,微笑、幽默、风趣,经典名言像金豆子一样,一个个蹦跳出来。让人不得不被这样的好课吸引,那是因为华老师读的书太多太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好课,都看得见学生思维的生长,这种生长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学生的感受放在首位,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真正的好课,上着,上着,发现老师不见了......虽然依然不明白自己要上出怎样的风格,但是有了清晰的方向,上出自己的风格应该是一辈子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二、“憋着不说”是一种智慧。
在华老师的课堂上,他所展示的问题,也许有的孩子提前见过,那么他就可以轻松解答出来。如果在上课前夕,就让这样的孩子来回答问题,揭晓答案,那么这节课再上下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华老师告诉那些知道答案的孩子:科学研究表明,能憋着不说的孩子,长大后会更有成就,因为你们“心中有他人”。能做到替人着想的人,一定是干大事的人。这样就可以为其他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在我们的课堂上,又何尝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君不见现在遍地开花的各种辅导班,君不见各种琳琅满目的辅导机构......在我们还未给学生讲授新知的时候,早已把“那些所谓的捷径——各种看似简便运算的公式”,套路给了学生。
还记得在讲《梯形的面积》时,上课伊始,已有七八个孩子脱口而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二。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时,却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在辅导班,老师已讲过这个公式。那就顺着学生的“不知道为什么”将这节课进行下去,经历了大半节课的探索,思考,推导过程,学生才恍然大悟。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想到“憋着不说”的智慧,以后在课堂上真的要注意培养学生“憋着不说”的能力,因为在大多数时候,这种优等生脱口而出的答案,却给学困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更加不愿意思考,更加隐藏在优等生光环的影子里,更加感到不自信,如果长期让那些优等生来回答问题,只会加速一个班上学生成绩的两级分化,让学困生的学习难上加难。时常看到在公开课上,老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将一个表达能力较好的优等生叫上四五遍的现象。
忽然明白了坐在后面听课的领导的良苦用心,曾经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你们不要总是提问课堂上某几个学生,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啊,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自己。
三、一节课只讲一道题,可以吗?
华老师在这节课上只讲明白了一道题,是的,没错,只有一道题。但是一道题的背后的价值却是巨大的,更多隐藏在知识背后的东西,相信在场的学生一定受益匪浅,也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做事的方式,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
在这节课上,华老师教给孩子们一种方法,在遇到难题时,“投石问路”的方法,这种方法看起来很笨,但却是最实用、也最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发展的一种方法,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发现“错着,错着,就对了。”在尝试错误的同时,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华老师举了屠呦呦做医学实验的例子。一个真正想做成一件事的人,真正做研究的人,恰恰是从这种笨方法开始的。这些看似笨的方法恰恰为孩子们的思考埋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不要小看这些笨方法,它有时候远远比那些抛给学生的“所谓的捷径,所谓的技巧”来的更有价值,那是一个孩子真正思维的开始。
华老师一节课只讲了一道题,就有老师开始质疑他:您是名师,您当然可以那样讲,我们不可以,我们有很多的教学任务,向您那样讲课,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也是很多老师的困惑。
其实认真听完这节课,就会有所醒悟。华老师不是外星人,他也如同我们一样,也有自己的学生。他在江苏海安县教学的时候,那些学生也不见得比我们的学生聪明到哪里去,但是他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却非常好,平均分总是远远超越别人。
回头再来看看我们自己的课堂,有时候老师为了多讲一点,再多讲一点,一节课大容量的知识点,生怕孩子们学不会。讲的题越多,就越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现象,孩子们听课似“走马观花”,跟着老师“过了一山,又一村”,最后还“一知半解”,忙坏了老师,也累坏了学生,到头来,却收效甚微。
平时,我们在做试卷分析时,总是会提到一种现象: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一道题换个题型他就不会做了。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一换题型就不会做?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像华老师那样引导着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把一道题弄明白,那么不管它变换着什么形式,学生都应该能够做的出来。想到了自己最近上的一节课——《梯形的面积》,如果学生真正通过探索活动,明白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那么无论是求面积,还是求上底、下底或高,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难事,不必再担心学生是否会举一反三。
也许,我们需要放慢脚步,等一等学生的思维,再给他们一点时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更多,老师才会越教越轻松。
很喜欢一句话: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教无止境,学会止境,在教学的道路上,走的越远,就越对课堂产生一种敬畏,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教,越来越不敢教,越来越无知。唯有继续努力。
因为敬畏,所以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