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速率不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粒子模型内容,并能找出支持粒子模型的依据:感受用模型解释物质特性的意义:体会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2掌握物质三态的性质:能区分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结构。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固体热传导的特点: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能力目标:
4、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5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6、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关于温度、热传导、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差别等的科学概念体系。7、能自己设计小实验来验证自己提出的问题假设,并对实验进行科学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9、最终将待转变的迷思概念进行转变,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掌握新科学。10、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媒介热传导能力不同。能够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木头传导的慢,金属传导的快。并不是金属本身的温度高,木头本身温度低2、带转变的迷思概念3、实验的设计及学生如何得出结论。 三学生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小学高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经历了两年半的科学学习研究。在科学知识与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具体来说:学生首次学习热学知识,通过《物体热胀冷缩》一课的学习,认识了物体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收缩的性质还了解热水、火、阳光等都是热源,可以给物体提供热能。同时学生在《物体热胀冷缩》之前学习了《粒子模型》《摩擦力》等课已经接受了设计实验的技能训练,将本课的学习提供服务,更是后面热传递实验的技能基础。四 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认知仍以具体形象感知为主。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日常生活中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热是怎么传递的呢?
教学器材:铁片、木片、陶瓷片、铜片、烧杯、热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进行假设:
让学生触摸一张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试讨论金属扶手与木板靠背的温度哪个更低?为什么?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学生开始预测(因为预测是析出观念的关键)学生可以自有套路小组合作、参与探究
活动探究。(一)析出观念是尊重学生的观念为基础,进行推理。
(二)添加观念根据学生的预测,告诉学生们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速率不同。
(三)辨分观念 实验验证:【共有两个实验,一部分的小组做实验一,另一部分的小组做实验二,做完后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实验一: 实验步骤1、把铁片、木片、陶瓷片、铜片的一端放入烧杯中的热水里,让学生用手感觉各个物体的末端,并进行讨论交流。
实验二:实验步骤 1、把铁片、木片、陶瓷片、铜片的一端放入烧杯中的热水里,让学生用手感觉各个物体的末端,哪两个物体最先变热?(铁片,铜片,)哪两个物体最后变热(木片,瓷片)?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为什么各个物体放到热水中末端会变热呢?(将金属放入水中,其中一端遇热水变热,热量传递到末端,水的热传递到各个物体,把水的温度传到金属物体中,从而发热)
小结:(1)热可以从高温的地方传递到低温的地方。热在固体中能从高温一端传递到低温一端,这种热传递的方式称为传导。(2)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称为热的良导体;非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三、消除“迷思概念”
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再次讨论并回答思考题:金属扶手与木板靠背的温度哪个更低?为什么?科学原理是怎样的?还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吗?
2、交流讨论
结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而木板的导热性较差,正因为我们身体的温度高于金属与木板的温度。所以当我们的手接触到它们的时候,金属能够更好的传导手的的热量,所以我们会觉得金属扶手的温度比木板低。
(1)通过学习了《热传导》,你们知道了什么?
(2)固体热传导的性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质?
四、布置作业
找找身边的物体看看哪些传导热快?哪些导热慢?
(四)反思观念;我们之前一直以为,在高温下,金属根木头是不一样的温度,这是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经验进行解释放在同一张椅子的木板靠背和金属扶手,金属扶手的温度比木板靠背更低。即待转变的迷思概念。KI取向不是忽略学生的观念,而是以此而进行的推理的过程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其实他们是根据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关于温度、热传导、不同材料的热传导速度差别等的科学概念体系能够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木头传导的慢,金属传导的快。并不是金属本身的温度高,木头本身温度低。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把相似的挂念结合成一个更为一致的观点,在更大的范围里检验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