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04
今天从6:30开始,由交流作业开始,一直到9:30结束,整理绘制好思维导图,离开办公室,已经是10点了。
今天围绕着教育气氛,着重以《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教育行为做了非常详尽的剖析。分别谈了三方面,一是何为教育气氛,二是影响教育气氛的因素是什么?三是就电影分析教育气氛。
其中最受益有以下几点:
1.教育既要给予母性之爱,又要提供父性之爱
在谈到孩子们为何如此顽劣时,分析到了两点,缺乏母性之爱,也就是安全感,缺乏父性之爱,也就是方向感,在这样的基础上,孩子们出现了许多以错误的方式寻求爱的弥补的行为,造就了一系列错误行为。因此学校环境应当提供这两点的弥补,从而引导儿童走上正确的道路。
2.分析时不要盲目贴标签,聆听比发言更重要
要分析马修老师的成功秘诀时,出现了回答此起彼伏的微混乱,大家争相回答,但是大都是停留在情节的表层。我也不例外,郝老师多次提示我们要谨慎思考,超过一百字再回答,为的是避免贴标签式地发表盲目的言论,而忽略细节的复杂性。谁都能够说过信任,爱,安全感这样的词汇,因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说教最擅长运用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太在乎言说,而并没有谨慎地思考我们要怎么听,怎么说?
在课程当中,太在乎言语,频繁的,破碎的回答,就是一种思考不谨慎的表现。郝老师的提醒让我对自己未经思考,未经推敲的言语多了一份警惕。
3.对于教育者而言,爱应该是一种能力
老师爱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更好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爱却未必能够像马修老师一样,得到教育效果?从弗洛姆在《爱的艺术》,我们也许能够获得启示——爱不只是一种主观感受,更是一种能力。无论是母性之爱,还是父性之爱,都是爱的能力的一种体现。缺乏母性之爱,所以校长的行为主义管教并没有取得成效。缺乏父性之爱,所以麦神父的爱没能够对孩子产生改变。而马修老师,却很好地兼顾了二者。他不仅采用了艺术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他用包容,信任,通过音乐和孩子们编织共同生活,追求拥抱美好,真实地激发了成就感,激发了孩子们成为大写的人的愿望。因此,他的教育成功了。
虽然我们没有音乐,但依然可以学习马修老师的智慧和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去编织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也许学生最终不会记得我们,但是在共同编织的过程中,就是意义和价值本身。